小康路上一个也没少
太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
小康路上一个也没少
太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
周一到周六,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盂福苑小区的马俊林都会早早起床,安顿好孩子后,骑上电动车,前往2公里外的步源堂食品园上班。“我在食堂上班,每天帮忙切切菜、打扫卫生,活儿不累,离家又近。”三年前,马俊林一家三口,从山坡上的李家沟村搬迁下来。原先他们住的是破,旧窑洞,下山后搬进了7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两口子都找到了活儿干……如今,全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太原市高度关注脱贫攻坚工作,把它当成一件重大政治任务,围绕社会扶贫、精神扶贫、对口帮扶等方面先后出台多项重大措施,全市20104户、559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个也没有落下。
教育扶贫拔穷根
离马俊林工作的步源堂食品园不远就是阳曲县首邑学校。“我家孩子在首邑学校上学,一分钱不用花,学校还给娃娃们发放脸盆、拖鞋这些生活用品。”马俊林说,现在孩子就是家里的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知识。2017年8月,阳曲县以原大盂中学为基础成立首邑学校,全县精准贫困户子女接受全封闭管理、全免费服务。
在首邑学校像马俊林家的孩子还有不少。全校在校生570人,均为全县10个乡镇50多个建制村的贫困、留守儿童和零散教学点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95人,占51.8%。娄烦县投资1.3亿元建成第三实验学校,招收466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124人,占26.6%。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逐渐摆脱贫困,实现人生理想。
2020年,太原市持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为娄烦、阳曲两县农村学校补充教师30人。乡村教师全部落实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生活补助政策。现在,太原市贫困地区建制村实现了“脱贫讲堂”“周末学堂”“乡村振兴学校”全覆盖,开展各类活动2600次,参与人数15万人次。阳曲县开设“周末学堂”,讲政治、讲政策、讲道理、讲法律、讲技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技能,群众参与量超过7000人次。
产业扶贫强基础
离大盂镇十多公里的黄寨镇南留南村,第一书记尤变清正忙着和乡亲们分装小米。“这批小米是两家单位预订的,总数3000多斤。两三天内要给人家送去,这不正忙着分装嘛。”尤变清边装小米边说,阳曲小米营养丰富,以前因为没有名气,卖不上好价钱。这几年,县委书记参与直播销售,邀请淘宝主播薇娅直播销售,让阳曲小米成了“网红”产品。
“现在一斤小米就卖六七块钱。”建档立卡户赵玉仙高兴地说。如今,阳曲县种植谷子近10万亩,覆盖88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小米产量在1500万公斤以上,销售总额增加近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在娄烦县天池店乡南岔村,农民尤同义创办润和美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他乘着娄烦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东风,带领1310户贫困群众,种植富硒马铃薯18000亩,参与产业人均收入达4800元以上。这几年,娄烦县发展中药材种植1.3万亩、小杂粮6万多亩、有机旱作马铃薯5万多亩。娄烦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人均5535元提升至2019年人均8371元,产业扶贫增效明显。
对口帮扶促增收
太原市32名市领导、160名“第一书记”、73名城区(开发区)对口帮扶队员、327名市级扶贫队员、8905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314名乡镇包村干部构建起“六位一体”帮扶格局,累计投入资金15.73亿元。
组织干部驻村,太原市深入娄烦、阳曲县17个乡镇160个村开展了34轮“拉网式”实地督战;组建古交市岔口乡革命老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采取“组团+包片”的方式帮扶12个革命老区村;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贫困户38061次,排查发现问题1330个,已全部解决,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杏花岭区对口帮扶娄烦县天池店乡和杜交曲镇,扶持肉牛、孔雀、蛋鸡等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生态种养基地,五年拨付对口帮扶资金一亿元。小店区对口帮扶阳曲县泥屯、杨兴、凌井店三乡(镇),五年投入1.3亿元,引进蛋鸡自动化生产、连片蔬菜温室、肉牛养殖、速生葡萄等23个产业项目,带动14个贫困村、14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令人可喜的是,娄烦、阳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6年的4881元、4714元增长至2020年的10982元、10783元,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远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山西新闻网记者 卢奕如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