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高铁全线贯通背后,那些动人的“凡人微光”
郑太高铁全线贯通背后,那些动人的“凡人微光”
2020年12月12日,郑太高铁太焦段开通运营,郑太高铁全线贯通。
这条铁路之于国家的意义,在于“八纵八横”高铁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山西、河南两省,则会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如果说路网建立犹如星河璀璨,那这背后的无数建设者、参与者就是点点萤火,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真实到骨子里的朴素。这种朴素,让他们用双手和心血去坚守。而这每一个坚守,都值得被看见。
请记住这些“凡人微光”,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条高铁背后,最真挚动人的底色。
▲老太焦铁路建设者、当年民兵团团长庞廷清
面孔一:
10万民兵肩挑背扛修太焦
郑太高铁首日开通的首趟列车上,一位耄耋老人收到了一条微信,那是上世纪最早修建太焦铁路的劳动场景图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筹备在太原至焦作间修建太焦铁路,那个时候条件真艰苦呀,我们是肩挑背扛修太焦啊!”老人叫庞廷清,今年82岁,是50多年前修建太焦铁路榆次段的民兵团团长。忆往昔,老人感慨万千。
“修铁路,那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沟沟坎坎多,劳动工具也非常原始,就是铁锹、钢锤,我们一共将近10万名民兵修太焦。交工时,太焦铁路的完成工程量是在209.5千米的路线上,经过了12个市县,建了26个车站,打了56个隧道,修了91座桥梁。”一个个数据记忆犹新,庞廷清说,仅榆次段就有4500名民兵参与修铁路,严寒酷暑,无所畏惧。
现在,郑太高铁武乡站向南不远,会与一条普速铁路交会,这就是太焦铁路。新中国成立后,筹备在太原至焦作间修建太焦铁路。1974年初全线建成,并于当年4月1日正式开通客运业务,1979年开始进行扩能改造,成为晋东南客货运输主要通道。
高铁与普速相交而过,交汇的是一段跨越时代的铁路记忆,以及两代铁路建设者的热血情怀。
▲郑太高铁建设者之中铁十局太焦二标项目经理 邵梁俊
面孔二:
“豆腐”里打洞,他们做到了!
太焦高铁全线最后一条隧道——太谷隧道顺利贯通是在2020年5月18日。最后隧道的贯通,为后续铺轨、四电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郑太高铁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条隧道的打通,用了4年多的时间,共1500多个日日夜夜。农历鼠年正月初三,负责该隧道的中铁十局太焦二标段的建设者们就已上岗,等待他们的是溢出泉带来的大涌水量。“由于地质构造复杂,隧道内突水涌砂情况频发,这条隧道可以说是太焦高铁全线高风险隧道之一。”邵梁俊是中铁十局太焦项目二标段经理,他把这条隧道比作,“豆腐”里打洞!
太谷隧道全长11.497千米,是太焦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为双线高铁隧道。隧道施工区域穿越断层28条,存在8处溢出泉和流塑粉砂层,日最大涌水量6.5万立方米。
都说“硬骨头”难啃,“软豆腐”好吃。但隧道施工却是“吃硬不吃软”,洞内岩石结构越“硬”掘进就越“快”,反而好修。如果遇上富水粉砂地层,施工中就极易涌水、涌砂,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打隧道就像在“豆腐里打洞”“泥浆中掘进”。
“面对这块‘软豆腐’,我们全体参建者24小时施工,采取超前大管棚、帷幕注浆等措施,特别是130米的地表袖阀管深孔注浆为国内罕见,给‘软豆腐’加入‘固化剂’,让‘软豆腐’变成‘冻豆腐’。”回忆那4年的岁月,邵梁俊语调轻松,眼眶里却不时蒙上一层水雾。
▲三代火车司机杨庆堂、杨玉峰(图中)、杨子华
面孔三:
四代铁路人,火车司机“杨家将”
杨庆堂、杨玉峰、杨子华三人站在一起时,总会引人侧目。三代人展露着基因的强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相似的脸庞,还有根植于三代人的火车司机基因。
杨家四代铁路人、三代火车司机。
第一代“老工匠”杨凤翔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致力于拼凑修复历经战乱的“万国”机车;第二代杨庆堂开上了国产蒸汽机车;第三代杨子华在职,是南同蒲线上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驾驶的“集大成者”;第四代杨玉峰参加工作后一年一个台阶,4年成长为电力机车指导司机,如今,他顺利成为郑太高铁司机,圆了三代火车司机的“高铁梦”。
“我们杨家四代铁路人,有幸参与、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变迁,也收获和享受着中国铁路的发展成果。”杨庆堂讲话时,与儿子杨子华对视,两人在郑太高铁的车厢里,还牵挂着孙子杨玉峰。1960年,杨家第二代杨庆堂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在1984年、2014年,儿子杨子华、孙子杨玉峰执业选择时,杨庆堂都力主去“开火车”,他的言传身教让杨子华、杨玉峰快速进入职业状态,仿佛生命中流淌着火车司机血液。
如果说传承有具象的表达,杨家三代人站在一起时,就直观地诠释了这一点。郑太高铁启程时,作为司机的杨玉峰,延续的是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也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守护。
▲太原车辆段随车机械师牛紫璇
面孔四:
“机师宝贝”,妹子很飒!
凌晨3时40分,闹钟准时响起。12分钟,牛紫璇完成了从起床到出门的一整套程序。4时整,牛紫璇拖着拉杆箱来到动车调度室,开始出乘前的准备工作:接受安全检测,填写出乘日志,领取工具备品,检查摄像手电、对讲机,将两块备用电池装进口袋。
“备用电池从来没用到过,但是必须要备一份,这样心里才有底。”牛紫璇说。
4时10分,牛紫璇拖着拉杆箱来到动车组停车场,打开手电对即将出行的动车组进行全面检查。脚下是硌脚的石砟,头顶是静谧的夜空。
列车到站后,牛紫璇要利用旅客乘降的短暂时间,对动车组车顶受电弓、车身进行复查,确保状态良好。如果不是身着工装,人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子居然肩负着动车组安全运行的重任。
12月12日,D4665次列车上,牛紫璇巡检餐吧设备,检查客室座椅桌板。纤瘦的身材,闪烁的大眼睛,“机械师”身份和制服的挺拔让她看起来又美又飒!她就是守护高铁安全的“贴身管家”,也是太原车辆段的随车机械师,人称“机师宝贝”。郑太高铁调试以及试运行以来,她负责车辆的检修。
2018年12月,24岁的牛紫璇成为一名随车机械师。入职以来,她从未遇到过突发情况,但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保障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这是一项要求,也是一份责任,我能见证郑太高铁的顺利运行,是我的幸运,也是一份职责。”牛紫璇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岗位,热爱是动力,坚持是能力,认真的青春最可爱!
山西新闻网记者:郝宏 焦晋伟 卫波 航拍:王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