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红”走出大山 “摇钱树”助百姓脱贫致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吕梁临县有一座古镇——碛口,这里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成为了人们闲暇之余的旅游地。行走古镇的街巷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枣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挂着红枣,人们嘴里也时不时嚼着一颗枣儿;路过街边商店,游客们总会带一包“碛口红”回去……因皮薄肉厚、味道甘甜等特点,碛口的红枣现已闻名全国,枣树也成为了老百姓致富的“摇钱树”。

心系家乡红枣 开拓产业之路

在老碛口人的记忆中,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运送物资都靠驼队,为了赶时间常常日夜兼程,沿途环境恶劣,人少,驿站更是少,出行的驼队只能靠随身带着的红印印饼、水和大红枣充饥。长时间的行程中舟车劳顿,人们便含着枣核在嘴里提神、生津止渴。“枣”对于碛口人而言便多了一分故事与情感。

在碛口古镇随处可见“红枣”

每个碛口人都能说出一段和红枣有关的故事,当地枣商陈永珍也不例外。自幼家境贫寒,食不果腹,常以枣充饥,枣儿的甜蜜对他的童年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记忆。

成年之后,陈永珍常年在外谋生,一次外出考察让他尝到了家乡红枣那熟悉的味道。“品过枣后,我尝出这就是我们当地的味道,然而当我问到红枣产地时,枣商却不敢告诉我产自临县。”他无奈地说,“碛口的枣虽好,但由于名气不足,常被冠以其它产地的商标来卖,这让我内心感到五味杂陈,很不好受。”

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红枣产业这条路。以“碛口红”作为品牌,2005年,陈永珍建起了自己的小型红枣加工厂。“这是我要打响临县枣品牌的第一步,我想要做一个很好的品牌,把临县枣呈现给大家。”回想起当初的志向,陈永珍眼神中依旧透露着坚定。

枣树化身“摇钱树” 助百姓脱贫致富

不负他的期望,工厂一开始营业就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到2008年的时候临县当地的红枣供不应求,厂房都要生产不过来了。”说这话时,陈永珍脸上满是欣慰。

厂房里的工人们忙碌着晾枣

临县的大部分枣农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陈永珍的出现,让大家都有了销路,他跟枣农们建立了供求关系,并挽救了一些苦于没有销路的村子,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当地有一个小村庄盛产梨枣,然而一直以来苦于没有销路,很多美味的枣儿都烂在农民自家树上了。“前些年村里的枣没人收,当时大家都想着再卖不出去就要把枣树都砍掉。”一位枣农说,“这不,幸好遇到了陈经理,这两年树上结出的枣儿都不够卖了。”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陈永珍致力于保护并打造"碛口红千年枣林",近年来,凭借他的努力带动了2000余户农民脱贫。

初心不变方得始终“碛口红”创佳绩

陈永珍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市场也供不应求,为此,他扩大了生产规模,兴建起了新的加工厂。 “现在我们建设绿色红枣基地3000亩,生产的有黄河滩枣、骏枣、木枣、壶瓶枣、枣夹核桃仁、纸皮核桃和各类小杂粮等三十余种产品,年产量达2560吨。”陈永珍介绍道。

陈永珍和他的“碛口红”

如今,“碛口红”不仅是当地的特色,也成为了山西十大特产之一。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 ,“碛口红牌骏枣”荣获了绿博会金奖,填补了全国红枣之乡临县绿色食品荣获金奖的空白。

作为“碛口红”的创始人,陈永珍被誉为临县品牌打造最成功人物之一。但对于他来说,却绝不止步于此,将“黄河滩枣”送出大山的决心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将山西临县‘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动力。”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