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粉桃代表:借文旅深度融合之东风 推动地方剧种传承和发展
贾粉桃代表:借文旅深度融合之东风 推动地方剧种传承和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列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我也希望借此东风,促进我省戏曲传承和发展。”1月17日,参加完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后,省人大代表、忻州文化研究院一级演员贾粉桃如是说。此次参会,她带来了关于加大传统戏剧北路梆子支持力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北路梆子是忻州地方传统剧种,与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忻州市重要文化品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梆子剧种面临剧种演员老龄化严重,青年演员尤其缺乏,新创剧目寥寥无几等问题。”贾粉桃说,“随着一些优秀老演员的退休,能演出的传统剧目逐渐减少,忻州市直两个北路梆子剧团,其中每个团现在能演的剧目只有十个左右,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剧团市场竞争力不强,增收困难,收入勉强维持生存,拿不出钱用于剧目创新,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她建议,加大对北路梆子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剧团新剧创作、经典传统戏复排;适当增加文化惠民和文艺“七进”演出场次,既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产品,同时增加了剧团收入,让剧团能拿出钱进行剧目建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应用好本土文化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北路梆子、二人台等地方剧种的作用,积极推动‘戏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贾粉桃表示,要围绕忻州的金元大家元好问(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程婴(忻府区南关人士)、三国时期貂蝉(忻府区紫岩村)等历史传奇人物和故事,以及忻州的温泉、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等题材进行挖掘整理,创作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历史价值的、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与此同时,她建议在忻州市主要旅游景区设立固定的演出场所,定期上演戏曲剧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忻州参观,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忻州的地域文化,以旅带文,以文促旅,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助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