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来自74年前的散文诗,写给“战士”崔海治
这首来自74年前的散文诗,写给“战士”崔海治
“我父亲的工作日记中有一首诗《战士》,诗文的主人公叫‘崔海智’,跟你的三叔崔海治烈士肯定是同一个人,他参军后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回想起李小兵第一次联系自己时说的话,崔玉岐寻亲成功后略微平复的心再掀波澜。
今年9月底,在第十个中国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客户端发布崔玉岐找到三叔崔海治烈士遗骸的独家报道《丰碑永远矗立心间:终于找到你》《终于找到你,从编号384到崔海治》。看到朋友转发的报道后,烈士李中林的儿子李小兵想起父亲曾经写的一首诗,讲述的是崔海智的故事,便辗转找到崔玉岐,告知他这个消息。
“崔海智”和“崔海治”是不是同一个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里编号384的烈士到底是“崔海智”还是“崔海治”?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初冬的一抹暖阳洒落,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李小兵老人的住所,寻求答案。
“崔海治”还是“崔海智”?
“我仔细读了你们的报道,发现文章里的崔海治烈士和我父亲写的诗里的人物很像。”翻开父亲的日记本,李小兵熟练地找到《战士》这首诗,“看,诗里说他们相识于1942年的冬天,那时18岁的崔海智刚当了一年兵。还提到崔海智的老家在保德崔家湾,他在汾孝战役中受重伤不幸牺牲。所有的信息和崔海治烈士都对得上!”
▲李小兵找到父亲写的散文诗《战士》 图/刘雨新
李小兵的父亲李中林烈士,1924年出生于山西汾阳,年仅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中林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甄家庄歼灭战、晋北战役、汾孝战役、延安保卫战等百余次战斗,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骑兵团团长、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等职。1953年6月26日,李中林在抗美援朝战争夏季反击战中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
“父亲离开时,我才牙牙学语。后来通过亲友的讲述,读父亲留下的家书、笔记等,才对他有所了解。”看着父亲的日记本,李小兵的思念又开始蔓延,“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勤奋好学,到了部队更是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能起草报告、写专题文章,是部队里‘既能讲又能写’的干部。他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记录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留下的信件、笔记有二十余本,有的还是从炸塌的坑道里挖出来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只剩下了两本笔记和三封书信。”
读了一辈子父亲留下的文字,在李小兵看来,父亲日记本里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名字在史料里都有迹可循,再加上诗里崔海智的信息和崔海治烈士的信息完全相符,“从俩人的参军经历来看,崔海治就是我父亲带出来的一个兵,我父亲对他相当熟悉,‘崔海智’就是‘崔海治’。”
李小兵的看法,得到了崔玉岐的认同。“战争年代条件有限,家里和三叔名字有关的只有当年晋绥边区发放的《死难烈士家属纪念证》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王公太所写信件,上面写的都是‘崔海治’。虽然名字有一字之差,但从诗里的种种迹象来看,‘崔海智’就是三叔。”
一首诗讲述“战士”成长故事
“觉悟是甚么?一个同志,这是一个毫无愧色的阶级的同志,他给我吃吃劲劲的上完了这一课。时间过去了两年多,那生动的事实的形影,仍在人心中燃着不灭的热火,那嘹亮的雄美底遗言,又给人感着无比的威武。我想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毕竟是怕把它写不好,但我又不竟在好多的场合上,给自己增添着新的希望!”
1949年7月1日,崔海治牺牲两年后,李中林在日记本中写下这首《战士》,讲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成长故事。
▲李中林烈士诗作《战士》手迹 图/受访者提供
李中林和崔海智的相识,源自一场不愉快的谈话。1942年冬天,任连队指导员的李中林问一个名叫崔海智的青年,“你怎么当了一年兵,倒开了三回小差?”彼时的崔海智,还是个刺头兵,“我想开就开么!这还由人?”这样不愉快的谈话,持续了好几次。
面对不愿敞开心扉的崔海智,李中林并没有放弃。一天,崔海智跑来说:“我打手榴弹打不远,不如扛个筒筒吧!”这个新的调动,崔海智表示了欣喜和用功,不出两个月,团里实弹射击,小伙子三弹两中。获得了优等射手后,李中林又和他谈:“你该和我说了吧!你心里究竟怎么回事情?”这一次崔海智没烦恼:“说那干甚,指导员,教我识字吧……”
思想有了转变的崔海智进步飞快。1944年,部队在岢岚山开荒,崔海智从劳动突击队里竞赛回转,带着模范学习者的奖章。他和李中林两个人,一路上说说笑笑。“指导员,我的思想,可是有点样子啦!”大路离他家10里,李中林问他:“回家不回?回的话,今天就住在你的家。”他把头扭过去,“不,咱们赶回连里去。”
不久后的一天,崔海智和李中林坐在一个高峁上,指着山下的一个小村:“这就是我们村里,早年从保德崔家湾,搬到这石塘沟里,从小我没有别的,只有一个老母亲,我要不在家,她就得受饿受冻……在前,我总没这心劲当兵,当上一辈子兵,还不是受穷……现在思想大大不一样,我们有的是好日子过。当兵是革命,一年不行,二年,三年,五年……我总要叫我的母亲好活上几天!”
汾孝战役期间,攻克孝义的那天,李中林不幸躺在了担架上。之后,崔海智也身受重伤。半个月过去,李中林的伤已近痊愈。一天,李中林将崔海智在孝义战斗中荣获的功劳状和英雄奖章递到他手中。崔海智紧紧地握住李中林的手,“你走吧,我不留你,何必要你看的我——死。”在说完这个字后,他就再没有流泪,又重新睁开了那热红的眼睛。李中林从这一双热情的眼里,看得到他那更加热情的心!
这时谁都不能伤情,因为一个战士即使死了,他那生命的活力,会从他的心中,跳到同志的心中。崔海智兴奋地对李中林说:“你看我成了这个样子,我的心可是不想死。我在想,一个党员死了,老百姓给他立上一块碑,上面写上他的名字……”
跨越七十余年的“重逢”
1947年4月,崔海治烈士在驻扎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南村的国际和平医院七分院救治无果后牺牲。战争年代条件有限,烈士牺牲后只能就地掩埋。七十多年后,当家人为了寻找崔海治烈士遗骸,在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才来到了南村这片埋葬着49名烈士的墓地。
今年年初,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对南村烈士墓地进行发掘研究和分子考古鉴定。历时半年多,文少卿课题组进行了墓地发掘、遗骸提取、拍照记录、体质鉴定、病理分析、三维扫描等,并于实验室进行DNA实验、颅面复原、同位素研究等。根据发掘先后顺序,对出土烈士遗骸编号M1-M49。经过DNA对比,确认编号“M19”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烈士。
文少卿介绍,除了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实现亲缘关系的比对,帮助烈士找到亲人,团队还首次加入颅骨复原技术,努力恢复烈士的面貌。“我们想让每位烈士都有名有姓,又有照片,不至于让后人连他们的样子都不知道。目前,已经对其中43名烈士的容貌进行了复原。”
▲李中林烈士遗照(左)和崔海治烈士复原像(右) 图/受访人提供
如今,包括崔海治烈士在内的49具南村烈士遗骸已安葬在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巧合的是,李中林烈士的英魂也长眠于此。时隔七十余载,两位英烈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重逢”。
凤凰岭下,湫水河畔。烈士的墓碑上到底应该写“崔海治”还是“崔海智”?或许,不久后的某一天又会出现新的史料给世人答案,或许,永远也无法考证。但无论如何书写,正如李中林烈士诗中所言,在这名“战士”牺牲76年后的今天,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他的家乡,在高高的山上,已经耸立起一块刻有他名字的碑石,“日日夜夜!千年万年!我请那永恒的星月和太阳,照耀着它放光!”
山西新闻网记者 郝亚红 刘雨新
沙画师 郭艳军
相关链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