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出炉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资讯速览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6月9日讯(记者 冯耿姝)今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我省印发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4大主体功能分区。

山西是中国长城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该省8市39县(市、区),包括战国、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等8个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其中历代长城总长1410.06千米。

2019年以来,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期间,省级文物部门近两年累计审批18个涉长城文物保护项目,一批标志性点段得到保护性修缮;推动8个点段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遴选公布15个省级长城重要点段;700余名长城保护员纳入省财政保障体系;精准谋划132个项目纳入省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近两年8个项目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累计3.52亿元专项资金落地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项目扎实推进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介绍,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规划》以山西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点,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形成“一带、三段、六区、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带”即一个核心形象带,以山西各历史时代遗存的长城为主体,从东向西、从北向南经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晋中、长治、晋城8市39县(市、区),总长1410.06千米,作为国家“万里长城”核心形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段”即三个形象标识段,以现存最完整、景观价值最高的山西明长城为主体,结合山西长城分布特点,划分为明外长城段、明内长城段、太行边长城段三个形象标识段,突出长城(山西段)的自强不息、民族融合、边塞风情等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六区”即六个形象标识区,将山西长城中具有代表性、标志性意义的六个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富集区,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的形象标识区。即:雁门关—广武长城形象标识区、得胜堡—大同镇城形象标识区、老牛湾—丫角山形象标识区、娘子关—固关形象标识区、平型关形象标识区、杀虎口—右卫古城形象标识区。

“多点”即多个形象标志点,将明长城防御体系中与长城重大历史事件存在直接关联,以及具有文化景观典型特征的重要镇城、路城、卫城和所城、堡城、关口作为形象标志点。

此外,《规划》还对长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工程、长城文化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提升工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五大工程做了系统安排,提出了保障体系规划。

(责编: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