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小广告应多方共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城市的大街小巷,停满了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一些共享单车的车筐里、车身处,被贴满了各种小广告:24小时美女服务、公积金提取、租房、代开发票、私密会所……笔者调查发现,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小广告的新“宿主”。
  时下,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但要想找一辆没有贴小广告的单车,并不容易。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不仅多为非法内容,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以二维码形式存在,还刻意张贴在骑乘扫描二维码处,让人很容易误扫。
  共享单车成为小广告的新“宿主”,不但影响共享单车的使用体验,也带来不良社会影响和潜在危害。然而,由于共享单车数量多流动大,现场取证难,加之多用二维码替代电话号码,治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近年来,成都、南京等地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先后开展共享单车车身小广告专项整治。治理共享单车“小广告”不是哪一部门或企业的“独角戏”,必须相关部门、运营企业和公众群策群力,协同共治。
  首先,提高违法成本。共享单车“小广告”点多面广,但决不能法不责众,放弃监管。否则,只会带来“破窗效应”,导致“牛皮癣”现象愈演愈烈。张贴非法小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部门应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张贴小广告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处罚,并向社会公布形成震慑。同时,共享单车的所有权属于其运营公司,私自在共享单车上张贴广告,既影响公司形象,又增加清理成本。有关部门应引导运营公司追究其相关责任,进一步提高张贴“小广告”的违法成本。
  其次,厘清平台责任。作为投放共享单车的主体,运营公司有义务加强管理,铲除各种“小广告”。一味清理“小广告”,难免治标不治本。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共享单车上积极推广防粘贴材料,或是对车筐采用镂空设计、增加塑料网格,从技术层面降低小广告的粘附性,有望从源头解决难题。
  此外,强化公众监督。广大公众作为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应当成为“小广告”的监督者。有关部门应积极发动公众力量,弥补人手不足短板。治理共享单车“小广告”,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共治。有关部门应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引导运营公司追究责任,提高张贴“小广告”的违法成本。运营公司要加强管理,铲除各种“小广告”,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增加“举报小广告”的选项,信息与有关部门共享。

张淳艺

(责编:刘洋、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