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筷立法”值得借鉴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公筷是指具有公用功能、用于分取菜点的筷子以及其他有相同功能的餐具。将公筷的使用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除情感上的熟悉让大家“不在意”“不介意”外,公筷公勺与普通餐具无明显区别的样式也“成功”让它们在消费者眼前“隐身”。有媒体报道,宁波市拟率先为公筷使用进行专门的地方立法,《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拟提请6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些人就是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或参加婚丧嫁娶宴请时被感染。饮食习惯中的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疾病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是新冠肺炎病毒,很多传染病都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公筷公勺的使用能有效避免“病从口入”,降低细菌传播风险。此次宁波拟率先为公筷使用进行专门的地方立法,具有示范价值。其中《规定(草案)》明确,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规定配备公筷的,由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并将相关信息纳入行业信用体系。通过明确罚则,强化立法,能倒逼餐饮服务场所将公筷变成标配,有助于守好安全底线。
  其实我国是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也是分餐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席地而坐、分案而食”就是分餐制的生动写照,公筷便是分餐制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很多城市除大力推行分餐制、倡议使用公筷外,有的还将使用公筷纳入地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并通过制定公筷使用与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引导人们自觉使用公筷,破除用餐陋习。但推广使用公筷并不太理想,一方面,有人认为使用公筷“麻烦”“没有必要”,甚至觉得在众人面前“太见外”;另一方面,迄今为止,专门针对公筷使用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比较鲜见,缺乏“硬约束”,亟待打上“法律补丁”。
  使用公筷,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公筷使用进入地方立法,能够让人意识到聚餐时使用公筷不仅仅只是公德问题,甚至还是严肃的法律问题,从而认识到使用公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公筷使用立法将有力破除公筷“隐身”效应,成为餐桌“标配”。
  立法效应让“提醒”成为“强制”。想要彻底改变就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是长久之战,公筷使用立法将“强制”放在了明面上,在传统的推广宣传之外,对餐饮服务经营场所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从外部环境入手,让提供公筷公勺成为“强制”并进行提醒,改变以往就餐者之间的餐具使用习惯。同时,立法效应让“不统一”成为“强制”。样式是公筷公勺区别于普通餐具的明显特征,想要破除公筷公勺的“隐身”效应就离不开餐具的差异化形式。在各地发布的公筷相关地方性法规中,不难看到对公筷样式的要求。如公筷应具备明显标识,餐饮服务提供者配备的公筷应在颜色上区别于其他筷子,并标注“公筷”等。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公筷公勺的提供上不能打“马虎眼”,让公筷公勺在餐桌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重视。此举不仅仅是针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公筷使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餐饮店提供这一表面上。
  立法在促进公共餐饮场所加强公筷使用的同时,最终目的还是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用餐习惯。随着公筷公勺使用科普力度的加强,消费者意识在逐步提高,立法后的公筷公勺使用则多了强制性的行为监督,将“可用可不用”的意思转变为“必须用”,让消费者在就餐时无法主动忽视公筷公勺,公筷公勺的“隐身”效应也就不攻而破。

燕语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