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阅读更有趣更高效
让你的阅读更有趣更高效
大宁县城关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为全校师生搭建了百米“阅读长廊”,全体师生坚持每日阅读打卡已持续3年之久,“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图为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该县关工委、作协、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走进城关小学,给学校捐赠了图书,并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俞大庆摄
编者按:
在文化、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迭加快,如何阅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最近一些地方疫情反弹,人们因此居家办公、居家隔离的时间多了。平日里大家都忙碌着工作、忙碌着生活、少有这么多闲暇时间,所以大家都想利用居家时间读点书,给自己充电。编辑部接到不少读者朋友来信,有的询问选择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意义?有的询问用何种方法阅读更高效、更有趣?有的询问如何分类阅读等等。其实,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今年两会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各级政府2022年的重点工作。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如何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
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重要
不能盲目阅读,要明确阅读目的,选择书籍要慎重。
“很多人读书其实是那种开盲盒式的读法。读之前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能带给自己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近日,有读书爱好者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她讲了一个事例。一次,她指导一位书友阅读,让其选一本练习书来操练深度精读,没想到这位书友选书的理由很任性,仅仅由于一本书书名简洁,还有通体墨绿色的装帧很喜欢,于是就不假思索地选来阅读。结果可想而知,这位书友越读越读不下去,终致半途而废。
众所周知,如今盲盒经济颇为流行,不少人热衷于买盲盒、开盲盒。盲盒中具体装的什么商品,事先并不确知,消费者完全凭借着一股冲动,秉持一份美好的期待行事。对于到手的盲盒,拆开来契合己意,自然皆大欢喜,可如果盲盒中的商品自己根本就不喜欢,那无疑满心失落,随手丢弃一边,既浪费钱财又耗费精力,还可能影响到自己原本的好心情。
一些人读书犹若“开盲盒”,根源还在于他们读书时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知名新闻人邓拓就在其《不要空喊读书》一文中忠告读者,“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读书,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真的很重要,要带着目标与问题去读。当一个人抱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才能更好地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进而以积极的阅读姿态,有意识地在读书过程中勤于思考,努力找寻问题的答案,如此,也才可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尽可能做到读而有获。
读书,需要明确阅读目的。不得不说,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内容,在开始阅读之前还需对自己准备阅读的书籍有个大致了解,才会少走弯路,尽量使所读内容与自身阅读目的相合拍。为此,需要读者善于略读,通过翻看书籍的目录、前言、后记,大致浏览一下书中内容,据此独立做出阅读取舍上的判断。
周慧虹
阅读但求娱乐化 要不得
多读深层次的书,别让搞笑、娱乐之类的内容冲昏了自己,要学会思考。
目前很多畅销书都偏向于轻松愉悦,即便是严肃、经典的内容,也往往经过了编者以漫画、戏说等方式改头换面,才更容易被大多数读者所乐于接受。与此同时,为了能以“精彩”“有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形式各异的拆书类节目大行其道,颇受欢迎,由此甚至催生出读书变现的时髦门道。之所以如此,盖因娱乐文化背景下,太多人对于阅读越来越缺乏耐心,任由“娱乐式阅读”唱了主角。
阅读不能总是轻松惬意,能真正获得滋养的阅读,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一个人学会忍受,投入深度的注意力。郑板桥读书读得好,“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此刻苦用心,与如今有些人读得有一搭没一搭,前面读后头忘,只追求享受过程而不讲求实际结果,最终效果焉能相同?
不被“娱乐式阅读”左右,除了专注,还需“善读”。“善读”之一,在于读书得有所选择。不是什么样的书都值得读、值得记。如今有些人一味热衷于读浅层次的书,热衷于读网络资讯、好笑段子,热衷于在短视频中流连忘返,肯定没有读经典、读干货,更能有所获益。“善读”之二,在于读书得学会思考。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容易读通读透,使之为我所用,成为我的知识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自如。如何做到善于思考?很大程度上是要带着问题去读,不懂就问。郑板桥曾曰:“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要学会问自己,问他人,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是真理解,真明白。现在不少人阅读习惯于吃“现成饭”,习惯于速食经过别人掰开了揉碎了的“营养米糊”,如此阅读,是否有助于增强自我的文化消化能力,是否有助于强健一个人的精神筋骨,怕是要打上问号。
姚姬娥
网络作品分级读 美得很
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逐步把作品按照不同的标签、类型及其他特点,做不同年龄的阅读推荐体系,先期会优先把有标签可体现的、最受社会关注的小众题材按轻重缓急逐步做分级,后期会再加以考虑无标签可体现的文章立意、传达的社会价值、反映的三观等更加形而上的内容。”前段时间,晋江文学城发布公告表示,将逐步实施分年龄阅读推荐体系。
我国网络文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这其中,固然不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不过,网络文学的内容参差不齐的状况,一直以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即便所有作品的创作和编发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要求,那也未必全然适合青少年群体阅读。事实上,像一些耽美、玄幻之类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重口味没营养,而且其间往往还穿插着种种有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情节、对话等等,对之若是不加以防范,一旦青少年网友沉溺其中,极易“毁”人不倦。
在此意义上,晋江文学城积极推动网络作品分级阅读,着实令人欣慰。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作品分级阅读是个大课题,仅凭某一个或几个网络文学平台的努力,显然勉为其难。对此,正如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开展网络作品分级阅读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科学分类,谁来分类,谁来监督分类的正确与否,这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
网络作品需要分级阅读,然而分级阅读又绝不能随意,否则不仅可能导致功亏一篑,而且在最终成效上难保不会适得其反。有鉴于此,当前亟须尽快建立起网络作品分级阅读的国家标准,只有把分类、分级标准定得科学了,才能真正起到权威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各个网络文学平台都应尽快行动起来,自觉参与到网络作品分级阅读的行动中来;各级网络文化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大众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当以适宜的方式督促分级阅读标准的有效落实。只要强化顶层设计,全民积极参与,那么,相信网络作品分级阅读就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就能确保其在理想路径上行稳致远。
武晓宇
精读轻读巧搭配 蛮有趣
在一段时间内,重点书目好比主食,应精读;非重点书目如副食、可轻读。
食五谷疏果以养身,阅白纸黑字以养心。黄庭坚早就讲过,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而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势必不成,它既需要持之以恒,同时还需要持之有度。这说到底,就是要讲求方式方法。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不过,也涉及一个主食、副食合理搭配的问题。这里的“主食”,是指读者一段时间内重点阅读的书目,它可以是某一本有点难度的书,也可以是围绕主题阅读而选定的一系列书籍。至于“副食”,则指在重点阅读书目之外,读者见缝插针进行的“轻食”阅读,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内容还是篇幅来讲,所选书籍都可有别于上述重点阅读。
读书时交错搭配,对此,古今中外一些大家多有实践。海明威一个时期内通常阅读四五本书。梅勒的读书习惯是手头一本书,读累了便换一本,这本读厌了读那本,那本读累了又读另一本,常常同时读五六本书。受之影响,作家冯亦代晚年时也逐渐养成了同一时间内读两三本不同的书的习惯,在他看来,“书的种类众多,理论书要精读,这需要专心致志,但也最容易使人疲累。有的书须玩味,有的书则只要浏览,书也要不同的对待,须依书的内容而定。”为此,他一时读中国书,一时读英文书,换脑筋时又读读古诗词,这样,读书的时间竟快了起来,多了起来。
正如冯亦代所言,海明威、梅勒那样的人可谓“才子”,故此,他们读书可以主食、副食不分。至于冯亦代自己,专心致志精读一些理论书之外,读读古诗词换换脑筋,抑或浏览、玩味一些自己中意的其他书籍,多少就有些主食、副食相互搭配的意味,如此读书,让他保持了头脑清新,锻炼了记忆能力,增强了阅读自信,亦从中体味到了更多的乐趣。
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是知识更迭加快,图书出版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好书不断面世,静静地等待着“意中人”与之邂逅、牵手。那些愿意把读书当作生活方式的读者,不妨将可心的书分一分类,有的视为主食,有的当作副食,合理膳食搭配,进而开启属于自己的精神饕餮之旅。
姚姬娥
闲暇之余听听书 挺惬意
可听之书多为娱乐之类,不应沉迷于此。学术及专业类还是以阅读为佳。
现在喜欢听书的人多了,供需呈现两旺态势。据媒体报道,2020年,中国有31.6%的成年人形成了听书习惯,较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上一年增长5.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图书出版与有声读物同步策划、制作、分发已成为常态;长音频领域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热点——2020年中国长音频市场规模272.4亿元,增速54.9%。
尽管仍有人对于读书固执己见,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只能是正襟危坐,仔细阅读纸质书籍,然而,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确实已有太多的人对于读书的认知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纠结于阅读的介质,无论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有声书,在他们看来,只要契合己意,欣然接纳便是。况且,与阅读纸质书、电子书相比,听书更可以解放双眼,使闲暇得以有效利用,让阅读能够见缝插针,化身为随时随地的自由。
在许多人感叹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书日益成为一件奢侈事情的当下,有声书逐渐走上前台,为更多人提供听书上的便利,以此帮助人们远离浮躁、充实自己,如此态势令人欣喜。
当然,听书具有两面性。纵观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主要是一些小说、励志、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书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相比,听书确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通常而言,知识层次相对较浅、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内容可以选择来“听”,而像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听书却未必适宜。一个人可能选择在线听《三国演义》,但较难以听书的方式走进《三国志》,就是这个道理。
有鉴于此,听书得有正确的选择,不听书可能是一种损失,而一味沉迷于听书亦可能过犹不及。作为读者,最好还是因地、因时制宜,尽可能统筹兼顾,有条件的情况下读一读纸质书、电子书,读书读得累了或者是不具备静心阅读条件时,选择一些制作精良、不需要耗费太多心思的内容来听。应当说,只要能满足自己对于有益信息的摄取需求,那就是一本好“书”;只要有意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一听好“书”,那就没有虚掷光阴。
周慧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