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扫码”有智更有心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您好,请扫码。”“我这手机扫不了,你看政府给我发的这张卡,你能不能扫我?”“没问题,显示您是绿码,请进!”在与防疫人员简短对话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88岁居民邱玉山顺利地进入超市购物。为破解老年人扫码难题,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通过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并制卡发放。据媒体报道目前当地已制发6000余张二维码卡片供60周岁以上人群使用,近期将补充发放9000余张二维码卡片,供老人、学生等群体使用。
  随着科技发展,手机被广泛运用,特别是疫情防控需要,手机扫码出行成为标配。在出入公共场所时,人们需要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行程卡、场所码等二维码。这是出于阻断疫情传播,精准追溯排查的考虑,广大公众也能够主动理解,自觉配合。但不少老年人在面对“扫码”时经常感到不便。有的是没有智能手机“扫不了”,还有的是虽然有智能手机,但并不懂得如何操作,“扫起来”不大灵光。
  遇到“扫不了”或“扫不上”,老年人只能选择手工登记信息,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赶上人多的时候,登记台前面排起长队,不仅耽误时间,还带来了人员聚集的风险。再者,现场登记需要填写姓名、住址、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场所没有设置人工登记处,不会扫码的老年人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老年人因为无法扫码被公共交通工具拒载、被公共机构拒入的也曾见诸于报端。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不应给人们带来不便,即使这种不便只影响到一小部分人。为弥合老年人与互联网时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强调应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不能让老年人被时代发展“落下”,同样,也不能让他们在疫情防控中处处受限。
  “返乡扫码”可谓智慧之举。小小的一张二维码卡片,变“我扫你”为“你扫我”。通过与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帮助老人等特殊群体制成二维码卡片。“一卡在手,出门无忧”,老人无论到超市、医院、药店等公共场所,只要出示二维码卡片,由工作人员扫码后就能顺利进入。此举为老人省下了等待的时间,为店家省下了烦琐的程序,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降低了防疫成本,消除了传播隐患,防疫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目前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交织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反向扫码”无疑值得借鉴推广。而在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反向扫码”背后的逆向思维、助老理念,更值得有关部门汲取。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比重达到13.50%。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不断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在帮助老年人拥抱数字时代,能用、会用、敢用、想用智能产品的同时,管理部门不妨多一些“逆向思维”,探索智能技术的“降维应用”,从而更加契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对于老年人来说,亮码比扫码要简单快捷得多。一张二维码卡片,只是小小的改变,却是对老年人扫码难迅速拿出解决之道,这是防疫的速度,更是防疫的温度。办法总比困难多,“反向扫码”就是最生动的例子,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也是社会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深深关爱。当然,防疫大数据是实时刷新的,二维码卡片不能一发了之,有关部门应加强大数据监测,及时为老年人更换卡片,对于异常情况妥善处置,确保精准防疫万无一失。
  疫情当前,要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必须像“返乡扫码”这般既要有智更要有心。在坚持科学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学习,努力做到精准防控不落一人。破解“扫码难”问题是这样,其他问题也是这样。科技赋能生活,疫情防控中的人性化温度最能打动人心。

燕语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