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播须拿捏分寸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如今,随着互联网医疗和社交平台的发展,加上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了“触网”,通过录制短视频、直播等方式频频亮相,由此产生了不少“网红医生”,受到许多网友及患者拥趸。
  根据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抖音平台个人医生类KOL账号有941个,活跃账号739个,发布总视频条数3.2万余条,相当于每个账号季度更新视频45条。而来自波士顿咨询《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数据则显示,目前已有超过50万名在线上平台注册的医生,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医生对网络直播很有兴趣,愿意尝试。
  一些医生紧跟网络信息化发展潮流,从幕后走向前台宣传普及医疗卫生健康知识,对此应予赞许。这既是医生应尽的义务,也是以其实际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况且,以短视频、直播方式开展宣传,受众范围广,更具灵活性、趣味性,与其他宣传教育方式相比,这样在效果上无疑会更好一些。
  医生直播有其积极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分寸必须尽可能拿捏好,否则,轻则有损医生群体及其所在医疗机构的形象,重则可能触犯法律法规,形成不必要的医务纠纷。
  据观察,一些医生直播当中步入的误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触及患者隐私。有些医生未经患者同意,在为其诊疗过程中实时直播,虽然往往采取不将镜头对着患者脸部,或是对患者头像打马赛克但保留其原声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这么做依然欠妥。毕竟,他人可能通过病情信息和其他信息确定患者,从而给患者带来意外麻烦,难免招致患者的不满。
  二是热衷直播带货。有些医生直播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推荐一些药品、医疗器械,万一他们所推荐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是因他们讲解不到位而对患者产生误导,致其对药品和器械使用不当发生事故,医生难保不会因此而承担相应责任。
  三是违规在线诊疗。有些医生不只是科普医疗卫生健康知识,还会以某医院医师身份线上诊疗、问诊,以此获取较高关注率及高报酬。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规定,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不能随意开展网络诊疗,且网络诊疗仅可针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进行。医生直播当中手伸得过长,很可能增加误诊风险,也易于给自身招致法律风险。
  四是越俎代庖宣传。有些医生在直播平台除了宣传讲解自己专业内的知识,还主动涉猎许多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内容,对受众倾囊相授。这种姿态固然可嘉,但依据我国《医师法》规定,医生应“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如此越俎代庖宣传,有违法规要求,在宣传教育效果上亦可能“跑偏”。
  有鉴于此,促使医生直播拿捏好分寸,一方面,各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有必要加强行业管理,特别是要结合形势在医生群体中广泛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医生进一步增强法规意识,掌握法规要求,在法规范围内开展网上医务活动;另一方面,相关网络直播平台亦应有所作为,必须依法依规给医生直播“定规矩”,并且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对医生直播行为的全程监管,努力确保医生直播不越界,受众满意效果好。

周慧虹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