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们共同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
2021我们共同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
中国工商银行长治市分行周慧虹
壶关县教育局秦风明
运城市新闻广告策划公司董应赞
新绛县教科局退休干部梁冬
夏县摄影家协会张秀峰
迎泽区政务服务中心张润礼
编辑寄语
反映民声 不能没有回声
民声就是关切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关心的事。
2021年11月18日,山西日报《民声》版发表了我编辑的《走乡入户看供暖 有人欢喜有人忧》专栏。但凡我们报道一个话题,都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冬季供暖无疑是当下普遍关心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但是专栏发表后,只有读者打电话反映说这个话题抓得好。其实作为编辑,我更想听到的是,反映问题的群众,比如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寺街32号一些居民的取暖问题,集中供暖和气代煤、电代煤暂时覆盖不到的吕梁山区偏远农村农民的取暖问题等,是否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
专栏发表已经一个月余,北方已进入数九寒天,这几天,太原市的温度已经降至零下15摄氏度左右,相信大山里温度肯定更低。所以我们一直急切盼望当地有关部门有解决取暖问题的回音,但很遗憾太原市和吕梁山区有关方面一直没有回音。据了解,吕梁山区偏远农村许多农户仍处于买不起高价煤取暖的状况,温暖过冬几乎成为奢望。因而,吕梁山区偏远农村农民迫切希望政府限定煤炭价格,或者适当给农民群众取暖物资补偿,以解燃眉之急。只有平顺县有了回音。平顺县农民反映取暖困难的稿件《农民朋友,今冬取暖有三盼》一文发表后,平顺县政府部门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及时对农村煤炭价格进行了宏观调控,目前,农用煤球已由原来的每个1.5元下降到0.65元,煤沫和炭块价格也比前一段时间下调了不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上交时间也有所间隔。但是,平顺县农民反映的保险部门春季收取了农民朋友的农业保险费,在全县遭遇水灾,农民田地被冲毁,庄稼被淹后至今仍然没有人过问和理赔,导致受灾群众入冬没钱买煤取暖。希望有关部门,要正确面对媒体的批评报道,不要装聋作哑。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责任,找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着力点,及时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姚姬娥
善待批评 及时寻找不足
善于在群众的呼吁甚至批评声中找不足,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12月16日,芮城县阳城镇阳祖村西焦咀自然村的村民驾驶三轮车行驶在平坦的水泥大道上,别提有多高兴,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西焦咀村住着约40户人家,自古以来通往镇上的道路东临深沟、西靠深涧,还是原始的土路,而且道路狭窄不平,遇到雨天则会把道路冲成深壕,一分为二,车辆、农用车很难行走,行人出行非常困难。曾有村民在开拖拉机路过一小土桥时连人带车翻入深沟,车辆报废,好在人保住了命。还有学生上学、村民出行摔伤致残的,以及村民病倒120急救车因路况太窄不能及时赶到,耽误最佳抢救时机而失去生命的情况。
本报曾以《东临大沟西连深涧芮城县西焦咀村这条路该修了》为题报道了该村路难行的问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随之把阳祖村西焦咀自然村的这条路纳入了今年提升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环境的实施计划。阳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焦怀国说:“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百姓的幸福,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把世世代代的泥泞路变成幸福路致富路是众望所盼,县、镇各级领导极其重视,在县交通部门的落实下,今年10月份开始动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和施工,拓宽路面、填沟建桥,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终于铺到了家家户户的家门口。”
李为民
群众冷暖 时刻挂在心头
匆匆又是一年。来不及回味,便再到盘点时间。
这一年,许多个《民声》版中的人物和故事从我的手里凝结而出,有精彩的策划作品,也有可品的出新之作,从采访到约稿,从编辑到校对,直至见诸报端,不论好与否,每一篇稿子每一块版面都是用心在写、用情在作,不管星星几何,这些,都是对读者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这一年,我们聚焦民生,时时接着地气。这一年,我们瞩目基层,讲述百姓故事。灵丘县落水河乡西庄村村民祖月根“今年一定要干成两件大事”,给儿子把婚事办了,把自家的油坊再扩大一下规模,表达了这位农民的新年愿景;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先后获“山西省标杆村”“全市先进基层组织”“运城市文明村”等20余项荣誉,记录了他们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明星村”的全过程;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以康养小镇“乐农家”叙说了巩固脱贫成果的成功经历;潞城区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就是“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通过“科技+管理”,晋城市部分小区开启居民垃圾分类无人自助模式;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平城区政府始终心里装着群众,办事为了群众,把百姓的小事都办成了大事;灵石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问题;走进“文脉·河东书房”,让普通百姓充分体验到那份触手可及的“书香”……
不论是实地采访,还是伏案编稿,平凡的居民、不辞辛苦的社区干部、勤政为民的政府工作人员,你们成就了我笔下的“英雄”;一件件一桩桩感人故事,总是有那么一种力量不断在激励着我和我们,感谢我的采访对象,感谢支持我的通讯员,你们是我不断成熟的“催化剂”;众口铄金,抱薪取暖,我们共同度过了这一年。
不问结果,无愧我心。
认真努力过,即是圆满。
芦燕娟
心平气和说事 公平公道论理
有句话说得好,“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每天抽出一段适宜的时光细细捧读《山西日报》,不啻为生活中一种难得的享受。
这些年来,每周与《民声》版促膝长谈、声息互通,在我心里,她不失为一束光,照亮现实当中的阴影;不失为一座桥,在上达民意与下传政令之间穿针引线。
回顾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有太多的民生问题值得关注,有太多的民生政策陆续出台,有太多的大事小情牵扯心绪。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情况下,《民声》版对此并未缺席——年末岁尾,农民工工资能否足额发放,她关切;冬季供暖,百姓家里究竟热不热,她惦念;疫情影响之下,大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她操心;老年人群多了,他们日常生活是否便利,她记挂……
不仅如此,她不忘设身处地替百姓考虑,《民法典》出台了,得让更多人知法懂法用法,拿起法律武器稳妥维权,于是就有了《民法典》知识普及专栏,条文、案例、法条解读一目了然,读之使人受益匪浅。她还不忘为弘扬正能量添薪助力,2021年我省一些地方遭遇洪灾,“防汛救灾,我们一起担当”,瞥一眼标题就令人激情鼓荡。每周与这样的资讯相伴,收获的是长久的温情,是开阔的视野,是理性的思考。
窗外,树叶由绿转黄,由黄而落。转眼之间,2021年即将成为历史。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翻开新的一页。我相信,今后的日子,广大读者将继续与《民声》一路同行,《民声》也将与三晋儿女一道,传“晋”声、助“晋”美。让我们更多人以“晋”自豪、以“晋”自勉,立足本职岗位,齐心协力扎实干,努力以民生改善共同筑牢人民幸福之基,稳住社会和谐之本,为全方位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商银行长治市分行 周慧虹
牢记初心使命 精心践行“四力”
从《如何对待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到《别让酒驾为害乡村道路》;从着眼基层《走乡入户看供暖有人欢喜有人忧》,倾听群众对供暖的呼声到《一条热线温润一座城》,当这一幕幕画面、一个个身影、一句句话语,映衬出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诠释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朴素情怀,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大爱的感人颂歌。《民声》版讲的总是百姓的事儿,新闻报道中的“四力”尤为凸现。
每期按时赴约,是该版的“笔力”。一期期报纸加深了读者对《民声》版的认识,一篇篇稿件筑起了读者对《民声》版的信任。每期一组集纳的主题稿件,几篇明快干练的稿件,再辅以图片、漫画,期期如此、篇篇用心。“笔力”之老练,反映的是编辑记者为读者奉献好新闻的初心使命。
抓拍鲜活图片,是《民声》版的“眼力”。在平凡岗位上擦出耀眼的“火花”,攻坚克难,保证工期,参观地质展览增强环保意识……一张张鲜活图片,展现“新闻眼”让《民声》版更具张力。
《民声》版倾听民声,实至名归。听民所想、记民所愿、帮民所需、解民所难,让党报和百姓心连心,是《民声》版的初心和使命。
希望新的一年里,《民声》版能够继续站在百姓的角度,当好政府的参谋,架起百姓与政府的桥梁,不仅要关注民生,更要知道民生关注的是什么,真真切切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近年来在安排版面上,我们发现批评的报道少了些,在为人民鼓与呼上发声少了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影响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建议开辟《百姓呼声》《眼见为实》《民生问答》等事关百姓的栏目,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对口回答,一事一议、一事一答、一事一办,让《民声》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我们相信,《民声》版将越办越好,这个服务于百姓的平台定会绽放美丽之花。
壶关县教育局 秦风明
聚焦民生难题 报道温暖人心
随着新年钟声的临近,2021年本报《民声》版已出版了43期,作为《民声》版的忠实读者和作者,从始至终,期期关注,期期必览,今年的《民声》版同往年一样不辱使命,聚民声汇民意,刊发了大量接地气的民生类稿件,架起了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民声》版围绕今年民生工作的热点,尤其是多版面多角度关心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随着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关心关注养老问题已势在必行,希望新的一年继续加大关注养老事业,为政府搭好桥梁和纽带,为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今年也关注了农民工工资问题、诚信建设问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共建和谐文明新农村问题、群众健康、制止餐饮浪费、白色污染、筑牢防疫防火墙、防汛救灾勇担当、冬季供暖等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度进行了报道,解民忧、纾民困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2年即将开启新的一页,我衷心地期望明年的《民声》版继续加大民生热点报道,尤其多多倾听农民的声音、农民的呼声,听民声、解民意、察民情,加大监督力度,敢于为百姓代言,真正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使《民声》版越办越好,更上一个新台阶。
运城市新闻广告策划公司 董应赞
饱含热情关注 笔下真情流露
几十年来,可以说《山西日报》伴我而行,每天一睁开眼,我就要打开《山西日报》看新闻、揽时事。特别是《民声》版开办以来,更是每期必读。
《民声》版全力贯彻中央的心声,根据季节的变换,农事的轮回,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事关民生的问题,采取集中板块,分散报道的办法,向社会发布信息。接地气,揽民心,体现了敬业精神和穿透力。今年以来,《民声》版根据中央“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把民生记在心上、拿在手上、写在纸上。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编发了《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为民众办事群众叫好才真好》《心里装着群众办事为了群众》《百姓的事自己议自己管》《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防汛救灾我们一起担当》《走乡入户看供暖有人欢喜有人忧》等,无不反映了编辑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不容小觑,连着千家万户,关乎到我们党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光荣使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民生离不开群众民主监督,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力度,才能使权力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运行,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有播种,就有收获。《民声》版在读者心中不断扎根成长,就是源于说出和回答了群众的心声和心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民声》版,开阔视野,集思广益,多侧面,多角度,开辟更多的对话渠道,不妨采取窗口对接,对热点问题修补一些短板,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答、一事一办的办法,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哪个部门,政府职能部门能够面对面回复。让《民声》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知心人、老百姓的耳目。这样服务于百姓的《民声》平台定会绽放更加灿烂之花。
新绛县教科局退休干部 梁冬
用心倾听民声 以诚服务百姓
我在乡镇度过了40多个春秋。从参加工作第一天开始,就与《山西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曾拉着电影机、胸挂照相机、肩扛摄像机、拿着采访本,把农民中间的新鲜事、感人事、愁昐事写成文字稿件、录拍下现场图像在《山西日报》刊登、在电视上播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山西日报》《舆论监督》改为《民声》版后,我还是特别地关注。因为她是联系群众最密切的桥梁和纽带;因为她报道许多关注民生的感人故事引起“大众关注”;因为她“坦诚建言”,让广大读者在生产生活中引起安全警觉;因为她注重“建言献策”“民生观”小栏目,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决策民生大事、重点项目实施的参谋和助手;因为她有“读者来信”窗口,全方位反映出百姓的心声……
《民声》版刊登的《防汛救灾我们一起担当》,武警战士视人民群众安全为第一信号,奋勇抗灾抢险,再推婚期的事迹,我手捧报纸阅读,身边的妻子也感动得流下热泪。
转眼45年过去了,我已退休告老还乡。但是,每天开着车四处采访,2021年先后在《山西日报》等党报党刊和自媒体平台发表文字稿件、摄影图片500多篇(幅)。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或电脑翻阅《山西日报》等党报,把编辑和记者老师们采写的鲜活报道好题目抄下来,接到报纸把文章剪贴下来,天天学、天天写、天天拍,不断提升素质。愿《民声》版多多反映群众呼声,倾听民声,敢于向不正之风“亮剑”,当好人民群众向腐败宣战的“纪检委”,为高质量发展、平安和谐社会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
夏县摄影家协会 张秀峰
深入街巷地头 心中自有公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与山西日报《民声》版不觉中又共同度过了一个春秋。那一幕幕、一帧帧依然鲜活,让我感慨万千。
自1998年开始,我就与《山西日报》结缘,尤其是《山西日报》开办了《民声》版以来,自己通过深入街巷与实地调查,把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贴近民生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一些引人注目、可引起反响的人和事,及时地反映给《山西日报》。20年来,每每在报社编辑老师给我来电约稿时,我就激动不已,激发出极大的写作热情.比如《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要有监督》《还我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样的服务亟待改进》《停产企业党员盼望有个家》《农村垃圾何时不再煞风景》等等。稿件见报以后,涉事单位每当看到这些与己相关的问题时,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下大力气进行整改。如此,不仅提高了百姓群众对《山西日报》的认可度,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周围的同事一遇到困难,就让我写文章在《山西日报》《民声》版发表,因此我经常能给他们解决些燃眉之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与《山西日报》《民声》版相聚的日子,心中总流淌着一股幸福的潜流:每周等候与《山西日报》相聚的时候,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如饥似渴的企盼,直到周四与《民声》版相聚,心里才会感到有种慰藉的快乐。
迎泽区政务服务中心 张润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