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让“旧村落”变成新资源
善让“旧村落”变成新资源
近日,笔者在下乡走访中发现,一些村庄房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缺乏管理,损毁严重。重新建设成本过高,开发利用又苦无出路。
首先是这些村庄面临的重建难题存在着极广泛的共性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这类房屋多数处于长期无人居住的状态,破败不堪。因为这些房屋的主人,多数为外出务工者或已在城市购房者,外出务工者缺乏资金,已在城市购房者房屋修缮积极性不高。
其次是公共设施的重建难题。许多比较偏远且受灾严重的村庄,面临着通村道路、入户道路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损毁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上级支持显然杯水车薪,只靠村级负担更是难上加难,若靠群众力量基本不大现实。因此,在基础设施难以加快恢复的情况下,其他各项工作也随之推进缓慢。
第三是有关长远规划的难题。这类村庄大都面临基础相对薄弱、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现实问题,刚刚摘掉贫困帽子、产业基础尚不稳固,加之行政村合并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村庄不是缺乏长远规划,就是有规划也难以落地。
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就要着眼当前和长远,统筹规划好产业与宜居、安全与发展、历史与现实等问题,善于让“旧村落”变为“新资源”,推动旧房重建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许多村庄由于人口流失、行政村合并、易地搬迁等原因,造成不少资源闲置,同时又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搞产业。适合乡村旅游的要提档升级,适合发展农业产业的要进一步巩固,适合退耕还林的要持续推进,适合规模养殖的要大力支持,要坚决反对“一刀切”,切忌盲目“一哄而上”,切实巩固产业基础。要在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将恢复重建、行政村合并、乡村振兴等工作统筹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百年工程”“民心工程”,统筹利用好各级资金,用好每一分钱,切忌“撒胡椒面”、搞“一碗水端平”,严格监督工程质量,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发展产业、修缮居所、安居乐业提供便利。
推进乡村振兴,拯救“旧村落”,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更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要真正改变工作作风,打破思维藩篱,勇于改革创新,让“旧村落”变成“新资源”,让“废墟”上长出希望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换届之后的农村“两委”主干,应在这场硬仗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立功勋。
秦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