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幼儿园小朋友为太原市漪汾苑社区的老人们送上祝福。
太原市迎泽区安康通护理养老院的老人们“棋”乐融融。
志愿者为康乐年华山西照护中心的老人们送上精彩节目。
【阅读提示】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重阳节前夕,记者就我省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养老政策、养老形势、养老模式等,采访了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郑红。愿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愿所有人都敬老爱老。
问: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省老年人占人口比重的情况如何?
答: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人口为660.7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8.92%,该数据比全国18.7%高0.22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全国。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59.42%,比全国平均水平55.83%高3.59个百分点,低龄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450.47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2.9%。
按照国际上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10%至20%之间属于轻度老龄化,20%至30%为中度老龄化,30%以上为重度老龄化。我省目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但大同、忻州、阳泉、晋城4个市已步入中度老龄化。
问: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全国,说明什么问题?
答:它体现出三个特性: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第七次人口普查我省60岁以上人口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48.92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增加了179.93万人。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实力不足,社会保障滞后,社会承受力还较弱的条件下出现的,导致了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缺乏充足的物质基础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养老行业是朝阳产业。我省养老市场是未来蓝海,各种为养老而生的商业模式日益涌现,“银发经济”浪潮未来可期。
问:目前我省主要推行的养老模式有哪些?
答: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20-48号〕)要求,我们总结太原市的做法,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积极推行“升级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党政主导、市场化社会化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模式。所谓党政主导,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化的扶持政策,比如无偿或低偿提供养老服务场所、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为养老服务第三方运营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党群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党建引领下务实、接地气、受欢迎的服务。所谓市场化,就是鼓励从事养老服务的第三方主体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其专业优势,既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从事养老服务的运营主体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所谓社会化,就是养老服务社会性和公益性的体现,是政府、市场和家庭的必要补充,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如慈善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推行志愿服务等。所谓普惠型养老服务,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成本可负担、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
目前,我省形成了“一市一模式”的养老格局,太原市发展以“政府提供场地、社会力量运营、财政予以补贴”为理念的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尤其是遍布全市的社区食堂深受老年人欢迎;大同市构建了融合线上线下、贯通供给需求,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大同助老”品牌;阳泉市打造了“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长治市构架起“医养深度融合”的模式。
问:我省养老服务行业运营现状如何?
答:一是养老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内容涵盖了养老服务发展的土地、融资、税费、人才等各领域,努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民办公助、公建民营、贷款贴息、税费优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二是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引入国内一流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培育了本土品牌,在社区开展专业化、标准化、一站式的延伸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养老生态链,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三是城镇社区居家养老幸福工程运营良好。2020年建设的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为老年人创造了高品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高度评价。四是康养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今年,我们立足山西资源禀赋,高标准编制了“十四五”专项规划康养板块,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博会康养产业专题展,基本打响了“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省人大正在推进康养产业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已经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问:在政府层面上,我省是如何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
答:养老服务业既是民生事业又是朝阳产业。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我省正在实施“431”和“1251”两个重大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431”工程。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多元化、多层次、标准化养老服务能力,推进我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创建4个养老服务模范市、30个养老服务模范县(区)、100个养老服务模范机构,明确了创建养老服务模范市、县、机构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组织实施、申报程序和保障措施,对于我省养老服务发展将起到有力推进作用。
二是强力推进“1251”工程。为聚焦示范引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连锁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建成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打造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组织,提出打造10个社区养老服务品牌、20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50个养老服务示范社区,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组织,实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示范引领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将会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从中央层面来讲,我们以太原市为试点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推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为其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康复、巡访关爱等上门服务。二是继续加强项目牵引。实施一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省级养老服务项目,拓展和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一批康养项目,打造全国重要康养基地、京津冀养生养老后花园和周边省市异地养生避暑聚集地。三是继续推进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协同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研究制定落实政策的细化措施,加强政策落地。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给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使用,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难题。四是不断强化人才培育。按照我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强化养老院管理人员和养老院护理员的技能培训和提升,积极与护士协会等社会组织联系,提升护理水平。五是不断提升职业荣誉感。积极开展全省养老护理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表彰,稳定护工队伍。六是大力推广“时间银行”积分制度。充分发挥活力老人和志愿者的作用,释放养老服务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姚姬娥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