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近9年时间,行程30多万千米,拓印200多通石碑碑文,解读上百部族谱古书,把镜头摇向这片土地的历史深处——

踏遍村野寻觅乡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930_de65969d49c0aea457c96f3fc1a9c50b.jpg

图为史万祥(右一)和退休返乡的卢江辉(右二)、张益民(右三)一起,就拓片的文字进行辨识解读,探究远去的历史事件。刘凯华摄


  眼前这本书,封面设计大气饱满,书内干练,照片鲜活,共有761页、92万字。这是一本以芮城县陌南镇为记述对象的乡土志集——《黄河文明揽胜:陌南古镇寻览》,本书全面记录这里的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状况,视野独特,内容详实。它承载了陌南镇千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

以碑寻根
只为留住乡愁记忆

  修史编志,工作浩繁。每一段历史,都需要修志人去考究;每一件史实,都需要修志人反复查验。即便是年富力强者,通常也要累得汗流浃背,更何况史万祥还是一位退休老人。
  2013年,刚刚退休两年的史万祥偶然邂逅了陌南镇东窑村的一方石碑。当时,这块石碑横亘在村子里的一处巷口,被当做压路石,任由路人踩踏。好奇心驱使他拿来抹布和水壶想要了解石碑记载的内容。
  经过清理、记载、直译后,史万祥得知,这块石碑记录的是村里一户人家的族谱。随后,他将碑文内容复述给了这座碑所记家族,得到了热情赞许。
  这一擦、一记、一译,便打开了他近9年的寻觅编志之旅。
  “我见证了东窑村多年来风雨沧桑的变迁,如果我们这一辈人和上一辈老人都不在了,我怕我们村庄的历史与记忆会消失。”史万祥告诉记者,为了留住“看得见的乡愁”,受到村“两委”鼓励的他即刻启动了村志的编写。
  编撰发行一部村志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不像是编撰市县区志,有现存的档案资料可查,村级没有档案室,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因此,收集资料是确保村志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其中,最能够直观的记录村落人文历史的莫过于散落在村野田间的古碑。
  编撰村志的3年间,他或步行或驾车,行程万里,走遍东窑大大小小的巷、山、寺,寻访捶拓而得的匾额楹联、题记石刻、古井栏铭、断碑砖铭等上百件。这些石碑有的长年尘封在破烂的古庙里,有的淹没在沟河里,有的埋在废弃的古井里,有的甚至被当作路基石材。
  “写志,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公正,尊重史实。”史万祥告诉记者,他在银行工作40年,事无巨细的记账习惯在编撰村志期间派上了大用场。在村委会和本村退休军人卢江辉等人的支持下,2016年《东窑村志》成书出版,这本30万余字、15章64节的村志也为后续的《黄河文明揽胜:陌南古镇寻览》打下了坚实的成文基础和采编经验。

矗立风雨
古碑见证沧桑历史

  “此拓片的高度是2.1米,宽度是95厘米。这是目前我拓过最大的一通碑,通过完整的传拓以后,曾经语焉不详的‘虞芮让畔’故事便完整地呈现在拓片上。”在史万祥的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的碑拓收藏集。
  2016年前后,有了《东窑村志》编撰经验的史万祥受邀参与了陌南镇乡土志集《黄河文明揽胜:陌南古镇寻览》的编写。
  得益于《东窑村志》的编写经历,史万祥多年来在陌南镇寻访到不少的古碑记、古名录,其中不少鲜为人知,这对他研究陌南人文遗迹,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具有非常深的参考价值。
  “水库、公路涵洞、深沟角落,只要一打听到有古碑的线索,我总是会第一时间过去将其挖掘拓印。”史万祥告诉记者,拓碑的过程需要随着纸张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工序,是个体力和技巧结合的耐心活,“先用刷子清洁碑面,将碑上灰尘洗刷干浄,以免弄脏拓本,再伏纸、捶碑、打墨。”在陌南镇南堡子村的一处荒地旁,记者观看了史万祥拓碑的全流程。这座尘封了多年的清代“张公玉籍神道碑铭”是在史万祥的“抢救性”发掘下才被碑记后人妥善安置。
  多年来,史万祥翻拓的古碑刻时间跨度前涉汉唐,后至清末。每幅拓片他都对其方位、内容含义以及大小、质地详细注明。拓片资料中,有着“芳名昭著”的碑记如“虞芮二君让德记”“爱国志士先祖杨嵃功德碑”;有着“公益民约”的碑记如“东山精舍记”“重修陌底镇三门记”;有着“天地道风”的碑记如“建立三圣祠碑记”“重修后土庙记”;有着“佛门古寺”的碑记如“重修大佛殿三清殿碑记”“中条山清凉寺重修碑记”等,这些对于研究陌南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碑文题记,在热爱故乡、热爱本土文化的史万祥眼里,都是珍贵的“宝贝”。

行遍村野
一片丹心付桑梓

  回忆起第一次拓碑的经历,史万祥记忆犹新。那是2013年,他只身前往东窑村的一处沟壑旁寻找一方古碑,几番周折,终于经村民指点找到了古碑。可这方碑碣的破损非常严重,并且碑上的古文让他读起来非常吃力,里面的内容如时间等具体细节因字残缺不全,无法辨认。
  为此,他找到了山西师大历史系毕业的退休教师张益民,经过两人不断的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终于将内容逐一给予补正,为记录碑文足足花了3天时间。
  “即使照着碑文抄写,但还是避免不了内容上有出入。我就想到通过制作拓片的方式来客观地记录碑文上面的文字。”史万祥告诉记者,第一次拓碑的时候,他只准备了6尺整纸用来传拓,长度差了许多,需要接纸延长。凭着自己当时的“三脚猫”手艺,史万祥拓下了两张碑文。
  回家后,他不满足于这份“不完美”的拓片,又只身前往拓印。一张不行就两张,两张不行就三张,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史万祥终于完成了一幅工整有序的拓片。值得一提的是,他多年来寻访到的不少古碑记、古名录都是首次发现,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史万祥说:“在编撰村志乡集的过程中,不仅是与碑碣打交道,我们也经常会借阅乡亲们家中收藏的祖谱和善本,当中别说是繁体字,还有异体字、多用字、冷僻字,为了求证这些冷僻字,我和张老师常常翻遍字典、资料,把拓片和书本的内容抄录出来,慢慢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解析。”
  近9年的时间里,史万祥开车行驶30多万千米,一共拓印了200多块碑碣、翻阅了上百部族谱古书、采访了上千名乡亲,不断地下村走访、调查、研究、主笔。到2020年,史万祥和张益民两人花费20余万元,共同撰写的《黄河文明揽胜:陌南古镇寻览》已经付印,全书装订精美,印刷考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是了解、研究陌南历史的宝贵资料。
  历史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背景下,沉甸甸的《黄河文明揽胜:陌南古镇寻览》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高质量志书,同时也是一个老党员为民之心的凝练。

李为民 刘凯华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