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遏制“包装上的浪费”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尽管,过度包装问题屡遭社会诟病,然而,近日笔者走访发现,在电商平台,仍有不少商家热衷于在包装上“下功夫”,他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奇的心理,通过复杂的包装打造产品的“颜值文化”,以此招揽顾客。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抽查发现,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特别是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无疑,过度包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它与当前倡导的绿色消费新风尚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过度包装也势必推高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自然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从而不利于消费者最大限度得到实惠。可见,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消费者而言,过度包装,弊大于利。
  为了推进包装减量,以及包装物的循环再利用,这些年来,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形势需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像产品包装质量标准体系、快递包装绿色化指导意见、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等等。凡此政策法规,固然有助于引导人们明白“应该”怎么做,然而事实上,距离“必须”怎么做,依然面临一定差距。或许,正基于此,现实中,说归说,做归做,“包装上的浪费”现象始终难以绝迹,许多时候还呈现出一再反弹之势。
  有鉴于此,遏制“包装上的浪费”,必须实打实,出重拳。目前,围绕产品绿色包装问题,不只是要继续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还要利剑高悬,明确具体的罚则。只有自上而下加快完善立法,建立处罚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才能有效抵制过度追求外包装的浮夸风气,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过度包装之所以“虚火”难祛,某种程度上也与当前电商企业的产品、渠道趋于同质化不无关系,各大品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被迫在包装设计上煞费苦心。由此提示相关企业,努力谋求产品及其经营方式上的创新才是“王道”。这除了需要企业本身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之外,各地政府部门亦应有所作为,通过制定适宜的税收政策、产业准入政策,等等,适时予以引导,从源头入手防患未然。

丰悦

(责编:candy、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