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英雄儿子见义勇为献出生命;21年来,大义女儿代人尽孝默默付出
这份爱超越血缘
21年前,英雄儿子见义勇为献出生命;21年来,大义女儿代人尽孝默默付出
这份爱超越血缘
意外失去儿子后,一对夫妇幸运地得到一个女儿,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赶赴尧都区乔李镇南羊村以及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发电分公司袁红燕的家中,了解到一份已延续21年的超越血缘的亲情。
上天恩赐好女儿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要半途中断,这个决定是一辈子的承诺。”袁红燕非常肯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袁红燕所说的“一开始”,是2000年1月。
2000年1月1日,作为新世纪的开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欢天喜地、充满期待的,然而,对于南羊村郭金有、张玉兰夫妇来说,却得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他们在河北省高阳县武警中队服役的小儿子郭建伟因为施救三个掉入冰窟的女学生而牺牲,当时年仅19岁。
“2000年春季开学后,有个周末我在宿舍里看报纸,发现了一张宣传建伟哥哥英雄事迹的报纸,题目是《十九岁的壮歌》,我一口气读完,非常感动,当时就含着眼泪给建伟哥哥的父母写信,想替哥哥为其父母尽孝。”2000年3月18日,当时在临汾一中上高一的袁红燕提笔给郭建伟的父母写了第一封信。“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国家有建伟哥哥这样的英雄而自豪!现在我明白,人生的内涵是奉献。生死面前,如果哥哥说:‘我不后悔’,我就会坚定地说:‘我会像你一样!’我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爸爸妈妈,让我做您们的女儿吧!我会去做第二个建伟,我一定要成为父母的孝顺女儿,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女儿。”
之后,袁红燕又给郭金有夫妇写了几封信,一再表明自己要替烈士尽孝的心声:“建伟哥哥把自己最珍贵的生命奉献给祖国,父母失去的我一定要尽力去弥补回来。请把我当作哥哥,哥哥为你们劈柴,我就为你们劈柴;哥哥为你们做饭,我就为你们做饭;哥哥叫你们爸爸妈妈,我也叫你们爸爸妈妈。”
“建伟哥哥是人民的好儿子,我愿意做您们的女儿。我只希望我能为父母做点儿什么,让哥哥安心。”
“哥哥是这个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如果生命可以分配,我愿意把我的一半生命给他。”
“在这个世界上,我不只有一个家庭,我不光有生我养我的亲生父母,我的肩上现在担负着两个家庭,我一定会去尽力,做好一切来安慰我的父母,我要向建伟哥哥学习,来完成他未完成的使命。”
……
一封封感情真挚的信件,寄到郭金有家中,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抚慰了郭金有夫妇伤痛的心。起先,他们觉得那是一个孩子一时激动有感而发,但是从一封封信中,他们更看到她的纯真与坚定,张玉兰决定去学校看看这个“上天恩赐的女儿”。
当张玉兰看到袁红燕时,她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刚打饭回到宿舍的袁红燕,一听说是妈妈来了,立刻扑到张玉兰怀里:“妈妈不哭、妈妈不哭……”母女相拥而泣,好像她们本来就是亲人。
那天,张玉兰了解到,袁红燕家在侯马,父亲是侯马电厂职工,母亲为家庭妇女,还有一个弟弟在读书。张玉兰鼓励她好好学习,不要为家里的事分心。然而,袁红燕一再表示:“家里有什么需要干的活儿一定要告诉我,我身体结实得很呢。”
虽然学业繁忙,但是袁红燕忠实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不久后的一天,她约了同学前往南羊村帮父母干活,经邻居指引,她们直接找到了地里。“当时我正在拔草,看到孩子这么心诚,我感动得哭了,感谢上天给我送来一个好女儿。”张玉兰说。
有了袁红燕这个贴心女儿,张玉兰夫妇的心逐渐从失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大义之爱暖心扉
袁红燕是真的把自己的心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家庭。2001年大年初一,她从侯马赶来给张玉兰夫妇拜年。“从侯马坐火车到临汾市区,再倒公交车到屯里镇高河桥,那天下着大雪,往村里的公交车停了,她在高河桥下车后步行了20里路才走到南羊村,到家时孩子满头大汗,棉衣都汗湿了。”张玉兰至今不能忘记,20年前那个大年初一见到袁红燕时的震惊、感动与心疼。袁红燕说:“我妈当时一捏我的两个裤脚都是湿的,抱着我就哭了。”泪水与泪水交融,她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不仅她自己来,她的父母和弟弟也来了。”张玉兰感慨地说,“红燕这么贴心,是因为她家教好,她的父母也都是好人啊!他们第一次来时就带来了红燕的大照片,让她陪着我们。”“女儿在做她认为对的事,我们全家都支持她,在临汾,我们又认了一门好亲戚。”袁红燕的父亲袁福生说,几个原本没有血缘的人因为彼此的真诚而有了超越血缘的亲情。
“20年来,红燕每年过年和中秋节都来,平时,我们老两口穿的衣服、鞋子、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她在网上买好寄过来的,她还经常给我们网购咱本地少见的水果、零食,对我们非常细心、周到,我们村里人都知道。”张玉兰夫妇对这个女儿满意得不得了,“和亲生女儿一样亲!”
“建伟哥哥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只要人们没有遗忘他的牺牲,父母就会认为儿子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心里就会感到很慰藉。换位思考,我们就应该多关心他们一点。再说,这么多年来,我不是付出了,而是得到了。”当年的青葱少女而今已是一名电厂员工和两个女孩的妈妈,今年37岁的袁红燕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义无反顾:“多几个亲人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们之间虽然没有血缘,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相处非常融洽。”
“我上大学时,妈妈给我1000元钱鼓励我;我生大女儿坐月子时,妈妈亲手给我做布鞋,说布鞋养脚;生二女儿时,她让我把大女儿送到临汾市尧都区,要替我看孩子;孩子12岁生日时,妈妈按临汾的规矩来给孩子过生日、发红包……我们之间不是单向觉得好,是互相都觉得好。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彼此温暖,彼此慰藉,这种感觉非常好。我越来越意识到,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袁红燕笑着说。
因为工作较忙加之照顾两个孩子,袁红燕深感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去年夏天,她把自家养的宠物小狗“精灵”送到临汾父母家,“爸妈都70多岁了,有个小狗陪伴,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快乐。”
21年前,英雄儿子见义勇为英魂远去,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奉献;21年来,大义女儿代人尽孝默默付出,这份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温良之爱,动人肺腑……
韩晓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