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泽军:以诗歌的方式重走百年历程
商泽军:以诗歌的方式重走百年历程
站在百年的时间节点
回望历史的沧桑
历史在这里停留
我们
怎能不把历史打量
这是一个高歌的时代
但回望,却仍记得
当初的稚嫩,初心的精诚
刚刚起步的踉跄
百年,我们回望昨天的足迹
但我们看到
百年的足迹
早已成了永恒
成了丰碑
矗立在历史的记忆之上
……
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来自商泽军诗集《百年沧桑》。
继2008年出版商泽军诗集《国殇:诗记汶川》后,作家出版社再次与商泽军合作,出版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作品。《百年沧桑》抒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分为初心、热土、浴火、人民、担当、梦想、旗帜七卷。商泽军跟随先辈足迹,走访了多地革命历史遗迹,见先人所见,念先人之心,有感于先烈的牺牲、今人的奉献与奋斗,以及祖国日益强盛,用激昂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激荡的心情,用赞歌向建党百年献礼。
商泽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诗集《孔繁森之歌》《诗人毛泽东》《保卫生命》《奥运中国》《国殇》《飞翔的中国》《我说的和平》等二十余部;其著名诗篇有《奥运中国》《飞翔的中国》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人民日报》文艺部征文奖、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学奖等。
在商泽军的诗里,很难看到风花雪月的故事。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他说:“我的诗魂在于贴近现实、关照民生、讴歌民族精神。”
诗集《百年沧桑》感情真挚,简朴的文字缅怀光辉的历史,字里行间氤氲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与热爱——“一提这名字就使我们热泪盈眶”。商泽军以诗歌的方式重走百年历程,新作出版之际,他接受采访时说:“一个诗歌里的精神,不仅仅是诗歌的,它比诗歌大,它是百年的历史的沧桑,它是一个政党的百年的缩影,如果,我的诗歌,能达到一点点,那我就知足了。”
我的诗歌是和这个时代互相塑造的要写就写出一个别样的“百年沧桑”
山西晚报:新诗集为什么起名为《百年沧桑》?
商泽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这个伟大的党经历艰苦卓越的奋斗、抗争、反击、磨砺,引导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迈向光明,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作为一个诗人,有责任抒写这个经历百年沧桑的政党,《百年沧桑》这个名字也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下的。
山西晚报:创作初衷是什么?
商泽军:当孔繁森牺牲的时候,我写下长诗,怀念这位曾帮助我办文学社的三哥,歌赞他的质朴,他的三次进藏;当1998年夏季大洪水肆虐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到了长江的堤坝,自身感受那些军人的血肉之躯对抗百年不遇的洪水;当五环的旗帜飘扬在北京上空的时候,我的笔也没有缺席。
我知道,我的诗歌是和这个时代互相塑造的,时代是我的诗歌的根脉,我的诗歌,是时代的回响,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就要来临的时候,我首先在脑海里回旋的是回望来时路,这百年的沧桑,从几十个人到9000多万,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凝聚,又是什么信念,把他们聚合一起?我曾到过一大的会址,也曾漫步在南湖,曾驻足南昌城头,也曾重走长征路。在这个百年纪念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如燃料在我心中燃烧。
我知道,时间是有分量的,你想,一个政党,百年来,不忘初心时时在前行。从百年前的那个热血的青年,从走上街头,为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到十字街头到安源煤矿,到百姓的田间地头和炕头,宣传奋起抗争、改变命运;到民族危亡,在延安窑洞、太行山上、林海雪原,有多少党的儿女,为国捐躯;在和平年代,在两弹一星的行列里,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又有多少故事,被这群优秀的儿女演绎。百年,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是反思,记录,铭刻的日子。记录的方式很多,作为一个诗人,更应该用诗行来铭记,来雕刻。我决定,用长诗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用一个个的点,来反映一条红色脉线,来反映这个大体量的伟大的征程。为了避免粗造化、脸谱化,我选用一些细节,为避免同一题材的撞车,我用情感、哲理、形式等方面,浸泡我的题材,为了反映这宏伟的一百年,我选择高亢和委婉的谐和,来扩大诗歌的张力。
山西晚报:红色题材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商泽军:无疑,红色题材是一个个作家熟悉的题材,如何在这些题材里出新,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既有一个写什么的问题,更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我最大的苦恼和思考的突破,就是如何避免这类题材的同质化,要写,就写出一个别样的“百年沧桑”,写出一部提气、提劲,能立住脚的作品,这样,才与这百年的那些英雄们的丰功伟绩相匹配。党的百年史,是一个富矿,当写作的时候,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在写,而是土地,而是江河,而是一个个的鲜活的生命在诉说,在歌唱。那些奔腾的血、那些抗争不屈的灵魂,那些从《新青年》走出的年轻的头颅;那些船工们,那些船长们,那些波澜壮阔的惊涛骇浪,那些呐喊,好像都一起奔涌到我的心底,眼前,笔端。我觉得,创作真的好的新时代诗歌,也是经过心灵浸泡,经过思考,然后情感和灵感的大爆发,犹如地下涌动积累的岩浆,有了一个突破口,一个契机,就一下子爆发了。这个契机,可以说是这时间的节点,这一百年的长度的节点,但这些积累,却是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累积。
创作只有面对现实,深入生活才能听到歌声与哭声
山西晚报:您怎样看待诗歌?
商泽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作为新时代精神的诗歌,自然对新时代的反映,更敏感更直接。自《诗经》楚辞起,中国诗歌有自己的传统基因,家国情怀、江山社稷,一直是诗歌的主题;虽然近百年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诗歌,形态变了,从旧体的格律的,转向了新体的、自由的。但是中国诗歌接受了新的营养,使它变得更加的自由、更加贴近时代。看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女神》就明白,他诗歌里表现的是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旧的势力、封建道统、三纲五常,枷锁镣铐的狂飙的精神,是自由、科学、民主,五四时候的诗歌,是时代的喉舌,是当时精神的代言。那时的诗歌就是从半文半白中走出,那自由的诗行,就是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而抗战时期的街头诗,更是对鼓舞民众,揭露敌寇的罪恶起到军号战鼓的作用,我喜欢诗人艾青的《火把》《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它们是诗歌史和抗战史上的丰碑。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之歌》《青纱帐甘蔗林》,以及食指的《相信未来》等一大批诗歌,莫不是对时代的回应。
山西晚报:诗歌对您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商泽军:对我个人来讲,我一直信奉,诗歌是诗的,个人的,也是时代的,社会的,诗人不能独立于时代和社会之外。随着阅历的丰富,我更加相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除掉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应回应时代,承担起时代之使命和责任,从屈原到杜甫,到龚自珍,这些诗人,无一不是从情感和思想上,与国家民族同频同振,在国运不昌时候,探索救国救亡之路,讴歌光明鞭挞黑暗,唤醒民众,歌赞进步。
从我的阅读史和创作史,我是这些诗人的学生,这些诗人的血液,也一样流淌在我的血液中,这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当这片土地受到伤害,就像我自己受到了伤害,但这片土地收获了成功,就是我自己收获了成功。
山西晚报:您入过伍,做过杂志编辑,也曾在消费者基金会等地方工作过,这些工作经历哪个对您的诗歌创作影响大?
商泽军:当战士的时候。虽然在入伍前也学写一些东西,但那时候写东西也不叫创作,虽然那时写的一些民歌也在县文化馆的刊物发过,但真正学习写作是在离开家乡走到军营后,是部队的火热生活激发了我的创作。
山西晚报:您已经创作了20余部诗集,并且还在不断地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商泽军:我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直面生活、社会、当下。从当年写《孔繁森之歌》《98,决战中国》到非典时期的《保卫生命》、2008年奥运时的长诗《奥运中国》、汶川大地震的《国殇,诗记汶川》、国庆60周年的《飞翔的中国》、建党90周年的《寻找火种》,还有庆祝新中国70年的《走在祖国的春天里》,这些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幸福疾苦的,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创作只有面对现实,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才能听到歌声与哭声。
在诗歌里我努力反映一种精神、一种魂魄
山西晚报:您的作品大多是主旋律,都是为祖国、人民而歌,这也是您的风格,您会一直保持这种风格创作吗?
商泽军:是的,祖国与民族、故乡与童年都是我创作的主题。每当国家有大的庆典或发生重大灾难,我都亲眼目睹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奋勇地走在前列,在洪水里,在抗病毒前线,在抗震队伍里,这一幕幕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我想,正是我的同胞的忘我的奉献精神激励了我的创作。同胞身上的这种精神,让我看到了奉献是一种风格、一种襟怀、一种境界。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人在世间,有锦衣玉石,有豪华别墅,但食可饱,寝可安足矣,白日三餐,粗茶淡饭,夜间一床而已。有的人身价亿万,却无私地捐献社会、给别人以快乐温饱,不是独乐,而是大庇天下寒士,这是一种境界和胸怀。我们知道,虽然自私和保护自己是人的本性,但是,若是举国上下都是杨朱之徒,人们开口谈利、闭口谈钱,这个民族则是危险的。在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这个民族是有着古老传统的,这种精神从远古到现在,都如一线法脉沉潜在我们民族的肌体里,特别是艰难的情境下,就如璞玉,璨然夺目,夺人心魄。这就是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质地。因为这些人在,我们民族愈仆愈奋,可以说,奉献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养料,灌溉了我们的民族。真正的奉献是种乐趣,它不求回报。从历史上,从现实里,我们看到许多这样精彩的段落,当一些医护人员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们还想着把自己的遗体奉献出来,给科学解剖,在他们治疗好一个病人,看到病人康复走出医院,走向自己的岗位,这些医务工作者的心里是一种成功的喜悦,他们看到自己的付出在别人身上延伸、在别的事业上闪光。
山西晚报:您有想对青年人说的话吗?
商泽军:上一段话可与青年朋友共勉。
山西晚报:您的诗歌也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商泽军:没有什么一蹴而就,有的是平时的汗水、体验、阅读、思考。所谓的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在诗歌里,我努力反映一种精神、一种魂魄,《百年沧桑》里有对一个政党百年的回顾,更多的是这个政党与民族和人民的联系,写下了一个个人的,那些对民族尊严的探索,对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美好的憧憬的渴望和奋斗。一个诗歌里的精神,不仅仅是诗歌的,它比诗歌大,它是百年的历史的沧桑,它是一个政党的百年的缩影,如果,我的诗歌,能达到一点点,那我就知足了。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百年沧桑》选摘
序歌
什么是百年的沧桑?
那是时间的重量
从出生的上海和嘉兴南湖算起
那是时间的
第一缕曙光
什么是百年的沧桑
我们看一看
南昌城头枪栓上的星光
井冈黄洋界花朵春天的花香
我们经过秋季的雪山
那是冬天的叠加
和残酷的回光
什么是时间的重量
四·一二的屠杀
反“围剿”的失败
长征路上的围追堵截
那些吃到胃袋里的草与皮带
那些哭声
那些白骨
这些都为时间增加了分量
这重量
也使这群人的使命
增添了重量
打击他们的力量
就是他们获得的力量
我们说,时间是新生
时间是死亡
时间是一把锋利刀刃
把一切都刻在时间上
比如:忠诚、背叛、逃逸
比如:热血、赤诚、胆量
时间使弱小的只有几十个人
的这群人
成了天下的第一大的党
时间剔去了污秽
时间也保留了昂扬
你想触摸
这百年的时间
可以去上海的一大会场
广州的农民讲习所
还有八百里的魏巍的井冈
去遵义
去陕北的窑洞
还可以去北京
去亲手碰一碰纪念碑
那上面的雕像
可以去小岗村
去深圳,去浦东
去港珠澳大桥,在那上面听听
零丁洋的海浪
啊
时间啊
可以把旧的王朝埋葬
时间,可以把新生的共和国
推出一轮朝阳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百年一瞬
斗争的步伐,永远在路上
什么是时间
时间,就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百年,就是历史长河的
一点闪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