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不能沦为“纸上权益”
高温津贴不能沦为“纸上权益”
每年高温季,高温津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获得高温津贴,是劳动者不可剥夺的权利。然而许多地区的高温津贴,依然是“纸上权益”。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反映多年没有领到高温津贴,有许多地区的高温津贴标准已经数年没有进行调整。
高温津贴何以沦为“纸上权益”?表面上看,一是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在利益驱使之下,无视劳动者权利;二是劳动者处在劳资关系的弱势地位,找工作难等原因往往令他们不敢维权。
从根本上讲,高温津贴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相关法律规定不够“硬气”。其一,高温津贴的法律依据不足。《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性规定,“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的要求,缺乏强制性和威慑力。
其二,实际执行力不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年年都只是发布一纸通知,提醒了事。这样的执行力度,很难让一些企业放弃既得利益,也不足以让劳动者产生坚决讨要的勇气。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企业要切实承担用人保障责任。企业要把保障员工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要以换位思考意识来实施人性化管理,对于国家规定的高温津贴要按时发放到位。高温天气室外作业时,企业在具体的工作流程编排、工作细则上尽量多为劳动者考虑,实施分时段施工和倒班制度,以防工人中暑等情况发生。
二是员工要提高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劳动者要熟悉和掌握高温工作的相关规定以及各类劳动者权益保护法规,在面对企业违规不发放高温津贴时,要挺直腰杆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来进行维权,切不能忍气吞声。同时还可以寻求工会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帮助,注意保存有关工作环境、高温情况、工作时间等方面的证据。
三是职能部门要加强检查惩处力度。安监、卫生、人社、工会等相关部门要厘清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高温关怀”水平。人社部门应将高温防护作为劳动监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动检查高温津贴落实情况,认真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做到件件有回音,严格依法依规处罚违规单位,增加其违法成本。各级工会和宣传等部门也要加大对防暑降温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各种宣传手段,普及防暑降温知识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劳动者和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广大职工也要学法知法懂法,敢较真,敢维权,敢于挺身而出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说“不”。唯如此,职工的高温权利才能不折不扣地得到充分实现。
李红岩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