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出售须规范
临期食品出售须规范
由于商家各种措施的促销,临期食品日益呈现买卖两旺态势。一方面,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从中老年消费者到年轻消费群体,日见其多地加入到“薅羊毛”大军,踊跃购买临期食品。
所谓临期食品,指的是临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之内的食品。临期食品消费成为当前一个热点,得益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的深入人心,同时,与《反食品浪费法》的颁行也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此种形势下,临期食品的买卖两旺,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浪费情形。它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有益于商家及时止损,可谓互惠互利。
当前,临期食品消费越是红火,商家的售卖行为越要讲求规范,这样才能树正这一领域的市场口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为此,首先,临期食品的认定标准须规范统一。尽管一些地方针对不同食品设置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和明确期限,但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统一、明确的规范标准尚未出台,这未免容易形成认知和操作误区,不利于临期食品的正常买卖。
其次,临期食品的售卖形式须规范统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商场、超市设立专区或专柜销售临期食品,并在醒目位置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或“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柜”字样。同时,对于与其他商品一起捆绑搭售的临期食品,必须附有“临近保质期食品”标签;捆绑搭售时,不得隐藏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再次,临期食品的网售要求须规范统一。网上销售的临期食品究竟适不适用于“7天无理由退换货”规定,其快递包装、运输等环节当中还应有哪些具体要求,凡此种种,需要建立相应法规,抑或在现有法规中补充完善。
当然,作为消费者自己也要保持理性姿态。不要贪图便宜就无度购买临期食品,买回家吃不完终究也是浪费;在购买临期食品之前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常识,以及相应的消费管理规定;购买临期食品时注意检查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等,多做些功课,有助于防患未然,合理、舒心消费。
周慧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