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赚钱类App背后的套路
当心赚钱类App背后的套路
“给大家介绍一个通过阅读赚钱的App”“真的可以赚钱的App”“我是怎么用某App赚钱的”,如今,类似这样的“赚钱经验贴”在网上随处可见。
除此之外,一些用户在玩游戏、刷微博、看短视频时,想必也曾看到过植入的赚钱类App广告。这些广告的宣传语无不强调,只要利用零散时间在赚钱类App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取相当丰厚的收益。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吸引不少用户点击广告链接下载软件。
然而,此类App的钱真就那么好赚吗?恐怕,事与愿违!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有人下载相应的资讯App后,就算想要赚得区区1元钱,那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委实得不偿失。而且,即便赚到了钱,想要马上提现也不可能,必须积累到一定金额才能选择提现;而在累积奖励金的过程中,“赚钱”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任务难度和体量会成倍增长。
尤其令人感到愤懑的是,许多赚钱类App在用户注册过程中,会要求其提供个人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和详细地址等信息,一旦用户如实予以填写,随后便可能遭到诸如炒股、网贷、“刷单”之类骚扰电话、短信的狂轰滥炸,甚至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欺诈陷阱接踵而至。
由此不难看出,一些赚钱类App从诱导下载、注册使用到现金提取,可谓圈套重重、步步惊心。它其实已触碰到有关法规的“雷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很明显,赚钱类App中存在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对此,其经营管理者以及为之提供虚假宣传便利的平台皆难辞其咎。
除了涉嫌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针对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此后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于个人信息的合理收集、使用,又提出了更为明确、细致的要求。
既然,相关法规为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筑起了坚实屏障,那么,对于赚钱类App触及法规底线的行为,各地执法部门就必须切实祭起法规利剑,通过优化技防手段、畅通举报渠道,等等,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携手合力破“圈”填“阱”。与此同时,作为网民本身也要不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别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只要自己头脑清醒,任谁忽悠恐怕也难奏效。
周慧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