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借贷得严管
APP借贷得严管
随着P2P网贷机构在严监管之下趋于沉寂,满屏的APP似乎又接力演起了“抢着借钱给你”的大戏。
为了诱导消费者,APP招式迭出,有的宣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有的采取开通借款功能就送网站VIP会员、电子优惠券等方式促销;更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客户不慎点击一下就会跳转到授信贷款页面……
借贷APP花式“求借钱”的背后,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个“坑”。比如,快速放款的代价,是对用户手机通讯录、所处位置等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说好的“零利息”“一天几毛钱”,到头来往往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费用相互叠加,导致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高得吓人。
不仅如此,APP借贷乱象还衍生出了其他问题。从媒体曝光的案例来看,一方面,有不法分子利用APP借贷平台审核把关不严,乘机假冒身份诱导受害者在平台上借贷,使之受骗上当;另一方面,它背离信贷风险防控原则,违背货币信贷政策要求,出现诸如多头授信、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情形,给风险防范及经济金融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造成干扰。
想当初,在P2P等网贷机构怂恿下,“校园贷”“美容贷”“培训贷”等听起来很美的网络消费贷款,诱使学生及社会上的年轻群体过度负债,无度消费,由此给一些承贷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酿成种种悲剧。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就提出要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实行“严格准入管理”。2020年7月以来,数个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或出台,或已公开征求意见。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就是要依据这些法规全面加强监管,严格规范APP借贷运营秩序,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体监管当中,若是还发现有监管真空,尽快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灵活调整监管举措,努力做到亡羊补牢,防患未然。
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作为广大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要有意识地多学习掌握一些金融消费知识,树立理性消费观念,自觉远离别有用心的APP借贷平台;一旦发现有平台涉嫌非法操作,或是个人合法权益招致侵害,立即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寻求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消费者在管好自己的同时,对于APP借贷平台多留个心眼,多一些监督,互联网金融生态才可能越来越好,利人利己利社会。
周慧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