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民声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孩子带不带手机进学校,一直是个令人纠结的话题。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看手机”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尤其对于住校生来说,手机也成为家长和孩子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如何既保证校园学习秩序,又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笔者调查发现,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

手机管理上演“猫鼠大战”

  “学校里不让带手机,但是很多都带了。平时放到柜子里或者书包里,晚上偷偷藏到被子里玩。”壶关一中的张静同学把在学校偷偷用手机比作“猫鼠大战”,作为“鼠”,自己也曾被老师没收过两次手机。“班主任要么通知家长,要么就跟学生约定,如果考到班级多少名就可以拿回手机。”张静认为:上学带手机一定会影响学习,因为上课的时候会忍不住玩,但对于高中住校的学生来讲,手机是和家长联系的必要工具。
  “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沉迷手机,中考前一天都玩手机到凌晨,结果差两分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这件事给我的打击特别大。所以我高中即便是带了手机,也尽量克制着不玩。”长治五中高二学生马杰说,“我觉得,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就不要把手机带到学校,玩手机很分心,特别影响学习。我的近视眼就是藏在被子里玩手机加重的。”
  校园手机的“猫鼠大战”,作为“鼠”的学生“战战兢兢”玩手机;作为“猫”的老师,也是有苦难言。
  一位初中老师马光英告诉笔者,有些家长支持孩子带手机,有些老师因为没收学生的手机而遭到投诉。马老师说:“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现在学校虽然禁止学生带手机,但很难做到。”
  笔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许多因为玩手机引发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收回手机,便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在遗书中说,因为老师翻看了自己的手机……

加强管理需要家长配合

  对于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这一问题,在长治市实验中学初中部政教处闫国栋主任看来,学校有寄宿和非寄宿的区分,寄宿生比较远,去和回都有家长接送,学生不需要带手机;但是走读生是自己来回坐公交车,这种情况可能有实际的需要。
  “像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的学生,所以我们没有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闫国栋介绍,“学生想要使用手机,需要在家长知情的前提下写出书面申请,通过审核以后我们会公示,进校门之前要关机,进学校以后要交给老师,当天放学之后拿到手机,离开学校之后才能开机,在校期间不能使用手机的。”
  闫国栋介绍,目前学校计划加设手机储藏柜,学生到校之后手机直接放到柜子里,通过学校发放的手机一卡通刷卡存取手机,整个存取过程老师都可以在后台看到。
  手机禁止入校“立法”之后,上党区一中校长王虎祥觉得这是个好消息。“以往学校也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缺乏法律依据做支撑,一旦有个别学生或家长提出质疑,学校也无计可施。这次《条例》做出了明文规定,让学校的做法合法化。”
  “实施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并非要排斥学生自觉将手机留在家中的自律行为,而重在对带入校内的学生手机加强管控和科学使用。这就需要相关配套细则的及时跟进,做到精细化管理。比如,添置必要的存放设施设备,明确手机保管使用的制度规范,避免手机丢失或损坏,提出校内违规使用手机的惩戒举措等。”上党区一中校长王虎祥说。
  更为重要的,是要借手机管理的话题,加强对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的教育和引领,将其纳入提升学智、开阔视野、规避危害、保护视力等“育人”教育范畴,形成服从管理措施的认同与自觉,努力达成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的理想境界。为此,老师和家长带头远离手机依赖症的榜样示范效应不可或缺。

手机管理应多听听学生意见

  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实行有限带入而非完全禁入,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人性化举措。接下来,如何在“校园之内,课堂之外”做好手机管理,对于学校来说是个现实问题。
  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区和学校要将手机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因地因校制宜研制切实可行的校内学生手机管理制度。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学校管理部门不是关起门来闭门决策,而是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新规”制定。或是拟定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细则,在学生中征求意见,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或是通过学生会、团委、班级等渠道进行大讨论,以此作为制定新规的重要参考。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管理措施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些学生希望将手机带入学校,实际需求是什么。校园手机管理的难点、痛点,又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只有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才能找到真实答案,制定出有“人情味”“接地气”的规定,提高规定的可操作性。为制定规定而开展的校内大讨论,这本身也是凝聚共识、达成一致的过程,是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有利契机。通过参与,让学生更清楚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在新规出台后自觉服从、主动遵循。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只有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远离手机带来的危害,光靠“堵”是不行的,只有不把学生单纯地看成管理对象,而是通过了解学生的意见,与他们达成一致,所形成的手机管理“公约”才能具有生命力,也更能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开门决策,问计于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行政要求,也是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各地都应像北京的中小学一样,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让管理规定更加科学合理,树立学生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秦风明

(责编:褚嘉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