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陈静强历时十余年,用诗+文+译+剪纸形式呈现59国107位奥运人物

《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献礼北京冬奥会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娱乐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1124_c4b4a9049e0c27de3d872df59f648074.jpg

20211124_fa892a03116716112da4473edd4091fd.jpg

20211124_4c004ebf0dd5a6ae109d89ca330c88fd.jpg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人不禁又想起2008年那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和那些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时刻。此时,在山西太原,一年近九旬的老人陈静强默默捧出了一本打磨了十余年,集诗、文、翻译、剪纸为一体,浸润着浓浓中国文化味道的《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准备献礼北京冬奥会。该书将于下月正式面世。
  作为《山西晚报》的老读者,20年前,陈静强老人创作第一部作品《三晋一百名人图》时,就与记者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他的新作出版,依旧第一时间想到《山西晚报》。11月22日,他在家中接受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聊《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创作的前前后后。
  创作源头
  有感于北京奥运会圆百年国人梦
  1932年,陈静强出生于河北,“其实我祖籍也是山西,不过明朝就从洪洞迁过去了……所以我也是山西人。”刚一开聊,这位马上“90后”的老爷子就幽了一默,表明了他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的亲近。1958年,他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就被分配来山西,之后便无怨无悔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说起《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的创作初衷,老爷子说最根本的是他经历过旧中国的穷与苦,在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那种自豪感无法抑制,“旧中国,人民受压迫、剥削,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不可能从事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中国人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1908年,《天津青年》刊文,提出:‘我们何时能派一个像样的代表队,参加国际奥运会?’‘我们何时能主办一届国际奥运会?’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满回答了《天津青年》百年前提出的问题。”
  当年的北京奥运会盛况空前,28个大项角出302枚金牌,中国健儿摘得51枚金牌,名列榜首,也真正步入世界体育大国。所以北京奥运会一结束,激动不已的陈静强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那一年他76岁。
  他从最初动念做这部作品,目标就很明确:希望这是一本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更希望这是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作品。陈老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形式,最终确定了一人、一诗、一文、一译、一剪纸肖像的形式,经过一轮轮精挑细选,他最终确定了107人,他们分别来自59个国家。“我所选的85名金牌获得者,涵盖所有获得金牌的国家。还有5个国家的5名运动员,虽未获得金牌,但有出色的表现也被选入。所以说,这本书是对参加北京奥运会优秀人物的歌赞,也是对世界体育大家庭的礼赞。”这个九旬老人说到此,声音铿锵。
  艰苦打磨
  全书囊括七项中国非遗成果
  形式定了,陈静强很快便忙碌起来,针对每一个奥运人物的体育生涯、家庭背景研究之后,开始着手诗文。同时为了让作品能有国际传播的可能,他还找来当时的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纪墨芳为107篇文章作译。说到这里,陈老忍不住激动起来,“翻译的工作量很大,当所有的翻译工作完成时,我曾问纪先生,需要多少翻译费,纪先生说,‘陈老师,我估计您也没钱,等您的书出版之后送我两套就行!’”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唉,我这个书啊,不知道麻烦过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为我无偿提供过帮助,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要把它做出来!”
  “没钱”的困境,几乎一直困扰着这个一生清苦度日的老人,也让《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的出版磨难重重。其实早在2009年3月,这本书的初稿就已经完成,当时77岁的陈静强兴奋地背着书稿跑到北京,希望能有出版社慧眼识珠,“我先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家的编辑看了当时就说好,形式也好、内容也好,又非常彰显中华文化的气质,但就是根据规定要出版的话需要5万元的书号费。我没钱啊,于是又找到了体育出版社,结果还是一样,看了都说好,但出版还是要5万书号费。我一气之下就回来了,把书稿一扔,不弄了!作者真可怜啊!”说起这段,老人满脸落寞。
  说是放下了,但是包含了那么多人心血的作品怎能说放就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我曾想把它做出来,能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献礼,但没成。我就不断再修改打磨,包括请人重新创作部分的剪纸作品,选择了那些运动员更具代表性的时刻。直到今年,我想着北京冬奥会即将举行,这也许是让这部作品重新面世的好机会,哪怕我自己出钱出版呢!”
  为此,这个89岁的老人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但这个过程仍不顺利,比如之前存在电脑里的译稿全部意外丢失,插图也有部分遗失,很多都是从头再来。但不论怎样,陈老对这部作品面世的要求一点儿也没降低:“我最初的想法,这本书创作、印制上是要体现七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书法、篆刻、古代印刷术、宣纸、丝绸、线订。读此书可进一步认识、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此书系用宣纸、香墨印制,字迹力透纸背,人物形象清晰鲜明。绫面双线装帧,不褪色、无虫蛀、不污染,可长久保存,传至后代。为方便外国更多读者阅读此书,特英汉对照。”
  还好,他费尽心血终于找到一家能符合要求的印刷机构,而且机构的老板也非常有情怀,为了赶上冬奥会的脚步,他们愿意12月为这部书开印,同时帮老人解决书号问题。
  《北京奥运会一百人物赞》下月即将面世,它不仅是一个九旬老人的梦,更是山西人、乃至中国人为北京冬奥会捧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献礼!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