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晋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娱乐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巴金在《日》中写道:“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追赶日影的足迹漫长,渴死山谷的背影孤凄,人们用心底燃烧的信仰照亮周遭世界。竞技遍野、摸黑前行,他们坚信灯塔在远方。意志不屈、铁壁铜墙,他们渴望的胜利已然在望。
  这样的山,这群追寻光和热的人,在山西,在吕梁。
  而吕梁精神的原点,在晋绥。
  吕梁山,大家只记住了山,以为吕梁就是山,以为吕梁只有山。就像我们习惯了长河不言、堤岸不语,“吕梁”与“山”就好像一对被自然化编织的意义之网,任凭时空涤荡、岁月不居,这座连片的山脉,与这座最熟悉的陌生边城,互为隐喻,彼此象征,以最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温和地捆绑在一起。
  于是,山是吕梁,吕梁是山,山所传播的精神承载着吕梁的历史,吕梁所累积的情感也纳入了大山的胸怀。“吕梁”和“山”,在相互指涉中彼此成就,也曾抱怨山路崎岖,遮蔽条条来路,又惜山风绵绵,濯洗年年尘埃。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回到黄河岸边,带着新时代山西青年的乡土之情,寻找新时代山西故事的精神之源,剥去山的外壳,循迹来到吕梁最北端的兴县,寻路晋绥。
  从太原驱车近4小时,告别晋阳湖畔夏日的暖风,伴着余晖漫射的夕阳,沿337国道一路北上。车轮不知疲倦地穿过或长或短的隧道,义无反顾地冲向黑色,又一次次抵达隧道尽头,拥抱春光。
  在革命老区过隧道就像坐在影院看黑白默片,静默无声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动着我的心,大脑飞驰,在幻想与真实、过去与现在之间屡屡徘徊。寻找晋绥,环山的急弯在时间的长轴上逐渐放大,半个世纪前的呼喊和抗争也愈发清晰。
  兴县,坐落于吕梁市最北端,是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是八路军一二〇师的主战场之一,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屏障和门户。
  走进蔡家崖乡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院内丁香花盛开,六柳亭前贺龙元帅身骑战马、凝望远方。在晋绥边区战斗和生活11年之久,艰苦岁月里,用一颗火热的红心创立了脚下这块坚如磐石的抗日基地。
  叩开晋绥军区警卫员值班室的木门,咯吱声响带我们回到1948年的4月,就在这方寸砖瓦房下,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心系人民、求真求实、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晋绥精神”鼓舞着新闻战线的工作者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
  黑茶山脚下,拾阶而上,四八烈士纪念馆安然矗立。“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义务讲解员尹拯山这样评价教育家黄齐生。而这句话,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18载几万遍的讲述,在影像与文字、肢体与哽咽之间,他为观者打开通往历史现场的门,筑起理解历史事实的桥,也将个体经验嵌入集体记忆中。
  跟随他的讲述,我们走进那架失事飞机,回望每位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们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王若飞、是一曲《囚歌》明志、自比“六面碰壁居士”的叶挺将军、也是周总理所称誉的“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的邓发。
  晋绥,来自吕梁最北端的张望,穿过密密仄仄的树荫,掠过田埂的黄土路,绕过低矮的野花和蜿蜒的河谷,带着希望,传承红色精神,垒砌红色记忆,刻写红色史诗。
  兴县,踏上这片写满故事的泥土,山野的风说不尽往昔峥嵘,静寂的绿洲始终不卑不亢,今天的吕梁儿女,正携着英雄遗志,耕耘不辍,奋斗不息。

□王浩

(责编: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