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建党百年献礼剧《光荣与梦想》导演

刘江:“怎么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娱乐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603_0a6378e948ceb5808d2d9417ccaf325f.jpg


  刘江大概是当今电视剧市场最多元化的导演之一,谍战剧《黎明之前》,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青春励志剧《归去来》,年代剧《老酒馆》……在各种风格相继成功后,他首度触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光荣与梦想》。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的重点剧目,《光荣与梦想》全景展现了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态,讲述了中华民族如何“站起来”的艰辛历程。
  一部电视剧囊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35年的历史,出场人物近400个,大小场景超900个,这是一个反常规的超大体量。如何不落俗套地表现这段历史?导演刘江近日接受采访,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考。
  用故事规律讲“党史”
  山西晚报:故事的开篇五分钟跳转了三个时空,为什么这样叙事?
  刘江:时空不重要,我从共产党人的家庭角色来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这点比较重要。杨开慧作为一名烈士,她是以一个妻子身份给丈夫写着思念的诗,而毛泽东作为丈夫,思念妻子、儿子。就是说,我想以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来进入他们的革命岁月,是这部戏的一个创作初衷,这样能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其实杨开慧那封信最心碎的地方,是毛泽东这一辈子都不知晓,也没有读到过。信件1982年才面世,而毛泽东1976年就去世了。我们在创作表达上,完成了一个似乎让他听到了的,一种来自意念上的“穿越”。这种遗憾的弥补,在艺术真实上是可以的。
  山西晚报:你曾提出“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的创作要求,能否解释一下?
  刘江:从根本上讲,我首先要搞清楚我不是去拍一个纪录片或是专题片,而是要拍个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片。我们承载的载体虽然是党史,但是我们要按文艺作品的故事规律来讲述党史。故事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它甚至是要给生活做一定变形,才能反映生活本质。但是党史是不能变形的,这也作为我不能错的底线,至关重要的第一条。同时,必须要用故事规律来写,要有冲突,有细节,要“诗化”地去处理这个鸿篇巨制。
  主副线并行 形散神不散
  山西晚报:这部剧的叙事脉络是怎样的?
  刘江:这部剧是命题作文,就是要求从建党写到抗美援朝胜利。35年的跨度,没有主场景,而且它的脉络非常复杂。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的视角讲故事,跟着他的成长走。但这个戏又不是毛泽东传记,它是一个群像,是有主次的,所以它是线性加章回的结合。比如说在黄埔军校的陈赓就是闪光点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领导工人运动,周恩来是一个主要的领导者。这个时候毛泽东是作为一个副线,平行着进行的。比如说方志敏、瞿秋白的牺牲,是在主线之外的一个情节。但它是形散神不散,主题一直没变。
  山西晚报:剧中有很多以往影视剧较少提到的事件。
  刘江:对,比如说黄埔军校、东征,在最新版党史里都是很重要的章节,也是共产党成长必经的历程,过去的故事很少提及,所以说我们填补了一些空白。
  初心理想是“灵魂”“牺牲”是主题
  山西晚报:整部剧的主题是什么?
  刘江:“牺牲”是我们整个戏里很重要的主题。生命宝贵,可共产党人可以为了信仰,毅然放弃生命,杨开慧、方志敏都是这样。这些革命者没有一个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没有一个是为了谋权谋利。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这个其实就是咱们今天讲的初心。
  山西晚报:创作过程中,你有没有投入感情特别多的戏?
  刘江:毛家的这条线是我投入感情最多的。杨开慧对儿子的情感、毛泽东父子重逢、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条线一直是最触动我的。还有瞿秋白的牺牲,也是我单独加的戏。剧中描写了很多人的牺牲,都是用心设计的。
  山西晚报:这部剧拍摄时遇到哪些困难?
  刘江:一般的故事,四五十集的戏200多场景就够了,可是我们这个戏高达900多场景,是非常不符合制作规律和制片规律的。我们包揽了横店所有场景,还辗转9个地方,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剧组1600多人,400个角色,这样一支大队伍,还要反季节拍摄,不过大家都克服了,我们也是心存理想。
  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
  山西晚报:剧本是直接定好的吗?
  刘江:我刚接到任务时没有剧本,连剧名也没有,只有对拍摄内容的要求。要写党史,主角是毛泽东,要从“一大”写到新中国成立。后来又说写到抗美援朝胜利,因为那是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标志。
  剧本是从2020年3月开始写,一直到7月开机前写完。编剧也是真的熬得瘦了十多斤。紧接着“七一”就要开机,时间非常紧张,但是我自己做了很多的思考,很多细节也都是二度创作的,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山西晚报:播出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刘江:最近我还在改片子,希望通过我们的真诚创作,能让大家在了解党史的同时,感受愉悦。在创作过程中我流下的眼泪太多了,我经常感觉自己在“燃烧”,也希望这种“燃烧”也能够感染到大家!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