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刚川》,重温英雄壮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娱乐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126_bac8fb5d21a97b0a789b6d1c1cd4071e.jpg


  《金刚川》上映,有不少批评,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说它混淆了部分历史细节。还把学者戴锦华的一句话抬出来:“当历史不在场,任何人的表演都无法打动我。”
  电影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呈现历史,确实考验导演。就像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所说,同样一件事,当事人亲历,与被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还有事后不断地演绎神话,因为立场不同,视角各异,历史就有了多种解说的可能。关于抗美援朝,军事科学出版社出过一套书《抗美援朝战争史》,王树增写过一部非虚构《朝鲜战争》,大卫·哈伯斯坦姆也有一本历史专著《最寒冷的冬天》,综合看下来,可以大致判断,这场战争原因错综复杂,大国间的博弈跌宕起伏。单说战争中人的经历,更是堪称悲壮史诗。这么一段历史,电影如何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空中准确表现?或者说,在《上甘岭》《铁血大动脉》《集结号》《高地战》等一批经典跟前,后来者如何在历史和艺术中取舍?
  个人以为,尊重历史是一回事,要求电影高度还原也不现实,毕竟电影不是纪录片,只要故事符合逻辑,人物动人,感情铺排合乎分寸,就已足够。没看电影前,我其实心态复杂。疫情大半年本来就折磨人,更痛苦的是,在历史之类话题上,往往和家人聊不到一起。动不动就争起来,搞得我常常怀疑人生。比如《金刚川》在这个节点拍出来,还没看,我就想当然,以为还是展示家仇国难,唤起民族情感认同,看不看吧。妻却对我的态度不满意,认为我受好莱坞电影毒害太深,总是反思人性人权,都忘了根本。战争残酷归残酷,要是没有先烈英勇奋斗,能有现在的安稳生活?想想当时美国有航母有飞机?我们有什么?完全是靠人,靠顽强意志战胜了帝国主义。还待辩解,她又来了一句,你这种人就是仗着乱看了些书,没有立场,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一下子倒把我真问住。想着电影没看,这样的泛泛争吵,实在没有意义。
  等到真的看开《金刚川》,反倒忘了那些似是而非的成见,甚至也不去想历史,只是沉浸在电影里面。一下想起小时候,没什么娱乐,一部《上甘岭》看过好多遍,解放军的勇敢无畏,惊人毅力,至今还让人热血沸腾。儿时记忆深,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不用提醒,黄继光、邱少云、杨育才,哪一个英雄不曾在少年的梦里徘徊?
  看完电影的头一个感觉是难受。桥毁了,修。修好了又被炸,再修。有对战士不屈不挠精神的佩服,更多的是一种愤怒。太欺负人了。要是看过电影原型张振智的回忆文章,或许体会更深。当时距离要求通车的日子,仅有八天。正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桥刚刚建起,美军飞机不仅昼夜不停轰炸。甚至连沿岸的树林,造船的材料,都被焚烧一空。尽管爆炸不断,全连官兵们拼命架桥。一座三十七米长的桥,前前后后,修复七次。
  电影确实始终集中在“桥”这个意象。修桥,炸桥,守桥,搭人桥。桥意味着什么呢?生死线,后勤保障线。战争打到后来,开始谈判。也是边打边谈。占据优势一方的,自然就有话语权。这也是《金刚川》反复强调怎么准时让大部队到达前线,为何架桥修路如此迫切。就像电影里美军飞行员的一句话:桥修不好,金城就是共军的地狱,桥修好了,就是美军的地狱!麦克阿瑟还是朝鲜战争美军指挥时,为了切断志愿军补给线,曾有一句震惊世人的话:“我要在敌人的后勤供应线上,用原子能工业的副产品来设置一道放射性废料区域,把朝鲜和满洲隔开。”由此可以想见,打通直通前线的通道多么重要。如果换做文学的比喻,桥在这部电影里就不单单是金刚川,它是整个朝鲜战争的一个缩影和象征。
  忘不了我方高射炮和美军飞机对射的紧张揪心。那么多人一个接一个倒下,化作一团模糊血肉,想不动情都难。一个鲜活生命转瞬即逝,对观众来说不过是几秒炮火声光,对战士们来说,却是更为具体震动的体验,就像电影中小胡的话:战场上就是这样,你也不知道对面的战友是谁,但他就在那里为你牺牲。什么是战友呢?借用电视剧《三八线》里李长顺的说法是,那是每天和你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行走在一起的兄弟。这样的人就牺牲在自己眼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不会真正感受到那种生命之痛。
  待到后来,情绪稍稍稳定,还是会跟着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应有之义。但它没有高声呐喊,只是用近乎血腥的电影视听语言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如此困难下,我方将士同仇敌忾,用具体行动践行了什么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可以说,最终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战场上军人武力对抗是一回事,精神对抗也同样至关重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人间奇迹。仅仅只停留于此吗?《金刚川》的英译名是“The Sacrifice”,或许多少透露了电影要表达的主旨。当然,它也展现了战争的疯狂,对人的异化和戕害。要不然怎么解释美军飞行员开着飞机朝我方一个高射炮俯冲下来?值当吗?又不是二战时候,美军飞行员开着飞机朝日本航母冲下去。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富有野心的地方之一,他没有简单脸谱化对手,呈现了历史的多维天空。

陈克海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