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电影展两场对话发出两个呼吁
平遥国际电影展两场对话发出两个呼吁
聚焦电影的不同方面,让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对话环节显得格外新颖有趣。在第四届,关注女性电影人,给她们发言的机会和空间;关注电影配乐,给音乐人在电影展上发言和交流的机会。电影,不止有胶片,电影,也不只有一种打开方式。在这两场对话中,女性电影人对行业衡量标准以“专业”为准绳的呼吁、音乐人对电影放映时放完片尾曲的呼吁,引发了影迷和行业人士的共鸣。
女性电影人呼吁衡量从业者的标准只有“专业”
14日晚,平遥国际电影展举办女性电影人之夜“她,一个电影人”的对话活动。三位女性电影工作者,法国制片人娜塔莎·德维莱尔,中国演员、导演杨明明,知名编剧袁媛在现场,以个人不同职业和经历为切入点,探讨了电影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女性力量。
活动开始,现场放映了导演杨明明和金马影后周冬雨打造的首部“全女性共创”大电影《再见摩天轮》,该片上线后已经收获1500万播放量。影片播放完后,杨明明分享了幕后花絮。据她介绍,该片从灯光到场记,剧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女性,她们行动力和专业性,在这部大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作为《滚蛋吧!肿瘤君》的编剧,袁媛也讲述了女性在编剧行业的不易,拿着剧本四处找投资人,却四处碰壁的经历,是在最初入行几年里的常态。在现场袁媛表示,希望未来衡量电影从业者的标准里没有“性别”,只有“专业”。
而法国制片人娜塔莎·德维莱尔说,据她了解的资料,在美国每24部电影中只有一部是由女性导演执导。而在本届电影展“藏龙”单元12部电影中,就有4部是女性导演执导拍摄。她表示女性的力量不容被忽视,在整个电影工业中,不只是导演、编剧,女性电影人还可以从事更多工作。
电影音乐制作者呼吁希望影院能放完电影片尾曲
15日,一场音乐人与电影人之间的对话,在平遥国际电影展论坛空间举行,音乐人张晓舟、沈黎晖,电影声音设计张阳以及导演贾樟柯、王晶、易寒等一起讨论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两者该如何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各位音乐人在现场都表示,特别高兴中国电影第一次把电影音乐这个内容,放在一个这么正式的场合来讨论。“一直以来中国电影都对音乐这块不太重视,就是有钱了做好点,没钱了就弄得便宜点。”音乐人沈黎晖开场就直指中国电影音乐的痛点。
现场,在大热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制作片尾曲的《死在旋转公寓》中的音乐人薛染介绍了他个人的音乐制作经验,电影要抒发情绪,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一定需要多么复杂,“以前很多国内电影配乐非得弄一段交响乐,非要找一个美国大片的感觉,实际上会让电影非常尴尬,很多电影并不一定适合那种恢弘的东西。”
随后,贾樟柯回忆起上大学时看同年级学录音的张阳演出摇滚乐的情景,“那个时候好像年轻人之间因为有了音乐、有了电影,就距离特别近,可能前一分钟还不认识,后一分钟已经勾肩搭背是哥们儿。”这样音乐与电影搭建起的桥梁,从《小武》开始,张阳此后为贾樟柯的多部电影配乐。
电影《不止不休》的导演王晶,也从自己制作第一部长片的工作经历中,感受到了中国电影与音乐结合时,存在的短板。“我个人喜欢摇滚乐,当我开始制作电影时,我试图把我之前迷恋的那些摇滚乐加到电影桥段里。但我发现音乐很精彩,电影画面也没问题,但是在做融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不太和谐的状态。我在美剧里面经常看到音乐总监这个职务,他的工作就是听大量的歌,在成型的影视作品里面把歌很合适地放进去。我觉得这个专业真是我们急需的。”
“作为一个电影迷,也是一个音乐人,我觉得特别荒唐的是,一些电影首映式连片尾曲都没放完灯就亮了。电影有片尾曲,但是中国,请问有多少电影院会把片尾曲放完?”在讨论最后,音乐人张晓舟在现场发起了呼吁,希望电影院放映电影时,也尊重电影音乐人把片尾曲放完。
山西晚报记者 张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