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人足迹 重走丝绸之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娱乐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00730_a90c7599ef752c6dd8fbf91d2ed78993.jpg


  《西出阳关:丝路纪行(一)》
  小重山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没有什么比古代丝绸之路更能激发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本书作者耗时一年,亲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7座城市:洛阳、西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25万字,数十幅高清图片,再现丝路上的城市、文明、民俗与特产。以独特的视角,散文的笔法解读人类史上伟大的商贸通道。各文章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既有历史回放,又有现实镜头。历史典籍和文物建筑相互印证,展示了丝绸古道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
  作者小重山截取“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四字为书名,可谓下足了功夫。一首《渭城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以此为名,初读便撺掇人浮想联翩:杨柳在夕阳的晚照下万分柔曼,风吹拂过发出细微声响,似在低声呢喃挽留远行者。桌上杯盘狼藉,唯有送别的人仍呆坐客舍,朦胧中,他仿佛听见了沙漠的朔风、商队清脆的驼铃、胡笳和羌笛……在正式阅读作品前,笔者已对异域的风土人情做了一番遐想,连“阳关”二字也细细品味了一番。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南湖乡,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中国古代陆地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阳关古时便人烟稀少,荒凉寂寞,今也亦然。小重山在《我走我的阳关道》里这样描述:“文人笔下的阳关,我所追寻的阳关,到底就是墩墩山上的一座土墩,间以芦苇夹砂层,被流沙剥蚀得遍体鳞伤,如风烛残年的老人。”
  阅读前的预设,在阅读后悉数推翻重建。作者以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为点,以游览踪迹为线,移步换景,途经洛阳、灵宝、华阴、西安、延安、咸阳、宝鸡、定西、天水、兰州、永靖、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瓜洲、敦煌等十七座城市,串联起“一带一路”的新风貌。作者重点关注风景名胜、传统民俗和美食特产,在引经据典之余不忘穿插精美的摄影作品,凸显那时那刻的真实感受。“我的写作,有时很情绪化,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譬如我造访某地,如果受到不公正待遇,一个糟糕的人,一件龌龊的事,就能影响我,我很可能会将这种不满情绪带进文字里。”在序言里小重山直言不讳,并真诚地请求读者的原谅。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正是这样的个性化、情绪化的笔触才使得《西出阳关:丝路纪行(一)》有别于一般的地理笔记和历史散文。读者在其中能读到作者对洛阳博物馆收费的语音导览器的调侃,读到夜登“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诀窍,读到回民街的网红美食名气虽大却不地道……作者好似多年的老友,把旅途的喜怒哀乐悉数说与读者听。
  十七座城市各有特色,小重山探寻渺远的历史,摭拾四个字来形容每一座城市:
  洛阳是“九朝古都”,是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东洛阳,西罗马”的说法。丽景门、天子驾六博物馆、白马寺、关林、龙门石窟、洛阳国际牡丹园等景点展现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西安为“千秋帝里”,它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因地理位置极佳,成为周秦汉唐等政权的首都。正因历史悠久,西安的历史名胜星罗棋布,从小景点钟楼、卧龙寺、湘子庙、广济街、含关门、回民街到大景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明宫、大雁塔、少林原兴教寺……贾平凹在《西安那座城》中写道:“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再倘若你是搞政治的,你往城东区看秦兵马俑,你是搞艺术的,你往城西区看霍去病墓前石雕。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西安的美只有去过才能懂得!
  张掖者,“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也。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在击败匈奴后设立了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雪山、黑河、湿地使得张掖兼具北国的豪迈和南国的柔美。
  灵宝是“两京通衢”,华阴是“三秦要道”,延安是“塞上咽喉”,咸阳是“秦川腹地”……昔日的古城景观已化作星星点点的观光浏览之地,丝绸之路四字在心间所勾起的情思也被一阵黄沙卷席而去,只能感叹唏嘘。《西出阳关:丝路纪行(一)》让人生发出重游丝绸之路的念头,去追寻先人的足迹,去感受悠远的情怀。

潘琪

  《西出阳关:丝路纪行(一)》书摘
  威远楼头说北宋
  从天水出发,沿陇海线西行约一百五十公里,过武山即到陇西。
  所谓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路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如今的陇西以种植中药材和土豆闻名,文峰镇就是甘肃最红火的中药材集散地。陇西虽然离我的故乡定西不远,但我鲜有机会来访,这回算是第三度踏足。
  初次到陇西,当是1987年,印象深刻,现在回想,恍如昨日。少年时候独自出远门求学,需在文峰镇住一夜换车。从定西往南,八十多公里的路程,咣当咣当的蒸汽机车要走二小时。刚下火车,被一位推着架子车的中年汉子招揽到他的旅舍,其实就是他的家里,辟出二间空房待客。住宿费五角,您没看错,就是0.5元。三人睡一大通铺,与他老爸及一个猫贩子。半夜猫叫,此公起来给猫耳朵滴几滴酒,这“喵星人”居然安静下来。真是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那时我还没有星级酒店的概念,面对陌生人也基本不设防。次日清晨,中年汉子依旧推着他的架子车,载上行李,将我们送到站台。这一切,他才赚到五毛钱。可话又说回来,当时我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二十八块。岁月留痕,如今回忆,真是让人感慨。
  现在的陇西,早已改头换面,再也看不到灰头土脸的架子车招摇过市,现代化的风貌倒让人不自然。我的来访,其实是为了探寻历史的、文化的陇西。这座小城原为西戎故地,秦灭西戎后,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设陇西郡(治所今临洮);汉初置襄武县(今陇西),始有建制;隋改称陇西,县名沿用至今,细数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陇西有李氏祠堂,因唐太宗李世明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而闻名,被天下李氏族人视为宗庙。所谓“道德传家,太白遗风”,李氏人才荟萃,名家辈出,所以陇西也被看作是李氏文化的发源地。李氏是中国大姓,与王、张加起来占中国总人口的两成以上,百家姓首位的赵姓,反而要退居其后了。值得一提的是,古“陇西”通常指“陇山以西”,所含地域甚广,所以“李氏龙宫”也备受争议,天下李氏也未必都出自陇西县。譬如临洮人认为古狄道才是李氏祖籍地,而古狄道正是临洮。
  除“李家龙宫”,陇西还有李贺墓和钟鼓楼等文化遗迹。李贺号称“鬼才”,可惜二十七岁时病故,后归葬于陇西仁寿山,俗称“学士坟”,想来也是因为陇西是李姓郡望、有李氏祠堂的缘故吧?说实话,我这个姓王的,没去过王氏的郡望太原,对本家的传承渊源反而不怎么了解,真是有愧于先人。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