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泉村的春天,悄悄地走来了……
紫泉村的春天,悄悄地走来了……
在壶关县树掌镇,有一个由5个村合并而成的紫泉村。除了有“诗意”的村名,更令人称道的是,紫泉村有着完整的“生态链、产业链、党建链”,已然成为壶关县实现乡村振兴的“树掌样板”!
完整的“生态链”,成为驴友们热衷的打卡地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穿过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紫泉村映入眼帘。海拔1600多米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二三度。放眼望去,粉红的山桃花、含苞待放的杏花、黄澄澄的连翘花、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野花煞是好看,游客们三三两两地拍照留念,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常住人口只有120多人的紫泉村,护林员就有30个。每一个护林员,都坚守在自己的“防火责任区”,为游客发放宣传资料,提醒游客不要吸烟,不要野外用火……护林员们用自己的责任心,“护航”着2万余亩的天然次生林,努力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树掌篇章。
紫泉村四季有景、处处皆景,像福水村的“山地观光”,翠谷村的“中草药园”,南坡脑村的“乡村旅游”,郭家竭村的“民俗客房”,水草凹的“自然风光”。5个村“景相融、山相联、路相通、田相连”,构成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田林园”水墨画。游客进入村中,静心体验,享受独特,既可享受乡间的静谧,还可以呼吸空气中浓浓的负氧离子,亲身体验乡野间的快乐。
水草凹村虽然空无一人,但一排排乡间村居和田园风光,保留着的旧民居和上个世纪的历史文化遗迹,房屋门上张贴着过年的对联,表明户主虽然迁居了,但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旧居”。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一个根上三棵松”,正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守着紫泉的根和魂。人文旧迹、生活水井、石头碾子,诉说着“过去的热闹”。石头街、泥土路、旧村落,绽放着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诉说着“紫泉之变”。春风虫鸣,层峦叠嶂,展现着“紫泉之美”。大声呼喊,连绵的回音,是空旷大山对游客的回应,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深山美景,别有一番韵味。走在山间,望着高耸的山脉,茂密又多姿多彩的树木,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选取一个最佳的风景观望点,眺望远方,接受春风的洗礼,放空自己,平静沉思,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颇有哲人风姿。看花的时候,我心情愉悦。美的享受,无与伦比。”一名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笑着向我们展示她拍的照片。她说,这里空气好,风景也好,过几天她还要带她的一帮朋友来游玩。
“休闲康养,是紫泉村的发展方向。”镇党委副书记宋家宁说,“以‘康养+运动’为目标,利用远离城市的山地资源、良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把这里打造成城里人向往的‘紫泉疗养区’。”
延长的“产业链”,是取之不尽的“价值链”
花好看,花背后的“发展故事”也好听。
在新任村支书赵杰的支持下,老支书任孝方和党员任茂杰,双双搞起了“双休日经济”。他们把自家“老屋”改造成“农家乐”,设置12—16个床位,管三顿便饭,每人每天只收50元钱。这样亲民的价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都有10多家单位的老干部、老同志来紫泉村避暑,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在党员的带动下,群众任东方也开设了“农家乐”,每天毛收入在600元以上。看到这3户人家每周都有收入,更多群众打算开设“农家乐”。“能多挣一分是一分。”老会计任德强说,“要不是我每天比较忙,我也要开‘农家乐’。”
“大家仔细看,漫山遍野正在开放的黄澄澄的连翘花,是老百姓的‘ATM机’。再过几天,就有人上山采摘。常在村居住的120多人,每年采摘连翘花,总收入在120万元以上。这让外地的旅客难以置信,但这就是事实。”说起自家的产品,包村副镇长杨云毫不掩饰她的自豪感。
“好山好水好风光,不开发出来,实在可惜!紫泉村的包联领导是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杰,为了加快发展,引来了几个开发客商,参观调研,座谈交流,探寻合作商机,并对乡村旅游作了整体规划。”镇党委书记刘智说,“为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李县长要求紫泉村按照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要求,发展‘全域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为此,镇党委、政府把产业发展资金集中使用,先后投资80万元、200余万元,修建了‘紫泉山居’‘高端民宿’。即将在今年‘五一’试营业。”
“到了七八月份,你们再来。那时,西梅果就成熟了。”该村老支书任孝方说,“前几年,镇党委、政府投资3万多元,帮助紫泉村栽种了600棵、30多亩西梅林,今年开始进入挂果期。西梅原产于法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A、矿物质等,能保护人体肌肤和发质,有助于骨骼生长、牙齿发育。”
特色“党建链”,串起5村共同“富裕链”
紫泉村面积7.4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97户537人,120多名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是典型的空心村、老龄村。5个村,村与村之间看得见、听不见、衣袖长、胳膊短。
由于人口外迁,原本热闹的土地有了抛荒趋势。紫泉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赵杰提出发展“平菇经济”,规划发展40户农户,免费为他们发放2万个菌棒。目前,已有7名党员报名参加。村“两委”正从村民手中流转闲置土地,建设平菇大棚,带动40余户农户发展产业,年人均可增收2000元。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两委”投资兴建的“紫泉山居”“高端民宿”基本完工。在为游客提供乡村度假产品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余个就业岗位。
“原来就是种种庄稼,打打核桃,一年收入几千块钱。”镇党委副书记宋家宁说,“留守群众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村里搞建设,老百姓别提有多开心了,因为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以后,男人当保安,妇女搞清洁,在家门口干活,不用起早贪黑,使4户群众一年收入能翻一番。”
眼下,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村民每人每天能有150元—200元的收入,大家都盼着这个项目能越做越好,给村里带来更多的福利。
据介绍,宾馆修好后,村集体经济又壮大了,集体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在振兴产业的同时,紫泉村党支部坚持“组织联建”。镇党委下派了一名优秀“选调生”“研究生”任支部书记,按照“党建引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同富裕”原则,让5个村合力聚起来。从党建引领入手,实施了“党员联户群众”制度,33名党员,每人包联5—6户,群众有事,先找党员反映、解决。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克服不了的矛盾,再提交村党支部集中解决。
为了解决出行问题,长治市住建局驻村工作队投资25万元,在出村主路上,安装了66盏路灯。到了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妇女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跳跳广场舞,很是尽兴。据赵杰介绍,村里的文化振兴从广场舞开始,努力实现零散村有序振兴、薄弱村凤凰涅槃、“两山”理论深度落地。
坐落在高山之上,既是限制紫泉村发展的劣势,也是村庄破局立新的契机。这里,山峦叠嶂、村落古老,或梯田环绕,或密林掩映,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从‘农作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正是村‘两委’的‘规划’。”镇党委书记刘智说,“以后再来,目之所及都是中药材、连翘花,希望借助乡村旅游,为紫泉村引来更多的‘流量’。”
“有了游客,村民的农副产品就不愁销售了。我们这里特有的红豆杉,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以后,这里的空气、树木,都可以出售,实现共同富裕。”说到兴起时,树掌镇镇长杨源认真地算起了“未来账”。
鲜花开满山坡,发展已是紫泉村的底色,带着“盘活一座山,带富一方人”的美好期待,紫泉村的春天,就这样悄悄地走来了……
崔前军 刘雪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