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规划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格局

1个保护清单6个领域实施方案出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李飞飞)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是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重大举措。近日,根据《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资源保护清单(试行)》以及6个领域的实施方案。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资源保护清单(试行)》明确了经济区内需要重点保护的两类资源,一类是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地25处、Ⅰ级林地约7万公顷、饮用水源地13处、岩溶大泉4处、地下水超采区4处、大气监测点26处、水质监测断面14处和气象观测站167处;另一类是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包括世界遗产1处、重点文保单位110处、历史文化名城2处、历史文化街区8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15处和工业遗产1处,并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同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为资源保护定规立矩。
  “实施方案”围绕到2025年发展目标,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等6个领域做出规划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平台载体、机制路径等,是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性文件。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创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围绕打造“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重要走廊”战略定位,依托产业新城和开发区构建“2+5+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通过强化产业承载载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产业承接、创新产业承接机制路径,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主阵地,助推我省深度融入京津冀,实现联动发展。力争到2025年,引进100家以上的京津冀知名企业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和制造基地。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战略定位,按照“打造基地、建设园区、集聚产业”的发展路径,围绕10大重点区域,延伸打造不锈钢、光电半导体、合成生物、高性能纤维等4个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推动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聚焦资源共享、要素趋同、差距弥平、流转顺畅、治理一体,坚持重点突破、阶段推进,多元共建、社会协同,全力打造品质生活的试点示范、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共同富裕的先行样板。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劳动力持证率超过25%,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整体跃升。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综合交通网实施方案》围绕基本建成供给能力强、服务品质高、安全环境好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目标,从推进跨区域铁路通道建设、构建便捷高效干线公路体系、畅通城市快速交通廊道、完善航空基础设施布局、打造现代交通枢纽体系等10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力争到2025年,高速铁路新增里程200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4.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客车ETC使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实施方案》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战略定位,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主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到2025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科技领域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太忻科创共同体”目标,发挥太原都市区科研高校密集优势,用好太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动面向京津冀引才引智,集聚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科研人员1万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千家,培育认定100家高科技领军企业。
  相关
  亮点有哪些 多部门负责人详解
  5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金红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武东升;省工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闫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四小;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陆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克军深入解读《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资源保护清单(试行)》以及6个领域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一些亮点内容引人关注。
  打造4个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
  《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依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突出特色为重点,延伸打造特钢、光电半导体、合成生物、高端碳纤维等4个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
  特钢产业,依托中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阳曲产业园区,瞄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风电、医疗器械等应用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下游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带动繁峙、代县协同发展,延伸“冶炼—不锈钢—冷轧板材—深加工制品”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以太原北部、忻州东部为中心的千亿级特钢材料产业集群。
  合成生物产业,依托阳曲产业园区、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先进生物炼制技术,发挥忻州定襄、原平地区玉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优势,带动“阳曲—定襄—原平”沿线形成“玉米加工—戊二安—生物基聚酰胺—工业丝、民用丝”、“烷烃—长链二元酸—长链聚酰胺—特种尼龙—纺织纤维—服装”的全产业链条,吸引下游企业聚集,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一流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合成生物产业基地。
  光电半导体产业,依托中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忻州半导体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砷化镓、磷化铟、铌酸锂、钽酸锂、蓝宝石、紫外LED等半导体材料和新材料,拓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医疗植入品等高端领域应用,延伸“蓝宝石晶体—蓝宝石晶棒—蓝宝石平片—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片”“氧化铝母液提取高纯镓—砷化镓—砷化镓晶体晶棒晶片—微波芯片外延”等产业链条,打造以太原北部、忻州中部为中心的百亿级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
  高端碳纤维产业,依托阳曲产业园区,聚焦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建筑建材、国防军工、风电叶片等领域市场需求,加快推进高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延伸“丙烯腈—聚丙烯腈原丝—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或预制件—复合材料零部件—终端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碳纤维产业基地。
  探索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区域、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实施方案》统筹公共服务发展布局,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重要公共服务领域共同发展,通过城镇农村互补、政府社会共建,全方位提升各领域公共服务发展能级,推进公共服务跨区域、跨人群均衡布局。
  《实施方案》立足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公共服务发展实际,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公共服务建设,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可及性显著提升。同时,聚焦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定位,有针对性谋划布局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高区域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发展、形成示范。
  《实施方案》注重强化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整体制度安排,推进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一致。注重加强公共服务制度协同,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领域强化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注重促进政务服务信息衔接,强化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探索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系统保障无障碍享受公共服务。
  谋划8类49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600多亿元
  《实施方案》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京津冀—成渝主轴、京藏走廊和二湛通道”中的节点作用,不断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
  全力推动“八纵八横”高铁通道山西段建设,扩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形成以太原为中心、大西与雄忻高铁为主骨架的区域铁路网布局。推动完善货运干线铁路集疏运系统,强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畅通铁路货运集疏运网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山西贡献。
  完善航空基础设施布局,发挥运输机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鼓励支线航空和短途运输,加快推进地面交通不便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旅游景区等通用机场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在铁路、公路、航空自身成网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建设,不断优化市县客货运枢纽布局,加快构建以重要铁路和公路货运场站、机场、重点物流园区等为主体,衔接无缝、功能完善、组织高效的综合交通互联互通体系。
  科学规划,适度超前谋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共谋划了8类49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600多亿元,其中:2020年及以前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780多亿元;2021年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240多亿元;2022计划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730多亿元;2023年计划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约600亿元;2024年计划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约200亿元;2025年计划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约60亿元。2022年在建及计划开工项目数和投资额均超过总规模的三分之二,有力支撑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迅速开局。
  重点推进21个干线公路项目建设
  按照《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综合交通网实施方案》,“十四五”公路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成为山西交通强省建设示范区,区域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一级公路覆盖80%以上县(区、市),二级公路覆盖70%以上乡镇和全部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产业开发区,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6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基本建成有效对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牵引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总规模4322公里,总投资1439亿元。
  今后4年,重点推进21个干线公路项目的建设,同步推进区域内“四好农村路”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
  高速公路方面,按照完善“三纵五横”的布局,重点实施8个项目、542公里,总投资812亿元,畅通主骨架、打通出省口、贯通“断头路”。具体安排是:建成青银二广国家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和太原西北二环两条高速公路。
  届时,现有太原环城高速调整为城市快速路,进一步释放太原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忻州至河北新乐、浑源至河北阜平两个对接雄安新区的出省口项目,构建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交通新走廊;推进繁峙至五台、古交至方山两个新建项目和二广国家高速公路原平至阳曲大盂段改扩建工程尽早开工,提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联外畅能力。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链接
  服务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 司法厅将组建高端法律服务团
  山西晚报讯(记者 辛戈)5月18日,山西省司法厅向社会发布信息,将于近期组建服务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高端法律服务团,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系统化、专业化的高质量法律服务和高效能法治保障,进一步优化经济区法治营商环境。
  法律服务团作为专门为太忻一体化发展打造的法律服务平台,选拔太原、忻州两地优秀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和法律援助等相关法律服务机构组成,将根据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通过接受委托、邀请或根据工作安排,针对不同需求,提供预约服务、项目服务、协作服务、驻点服务等多种方式的法律服务。法律服务团组建完成后,将全面梳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法律论证、诉讼代理、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以及涉外法务等法律服务;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建设中涉及的政府决策、制度设计、规划出台、重大工程项目筹划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协助做好相关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帮助解决在土地征迁、居民安置、项目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涉外等方面遇到的相关涉法事务;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劳动争议、知识产权、融资贷款、股东股权、风险防范、合同协议、诉讼代理和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主动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和涉法涉诉信访等工作,积极协助应对相关舆情和处理突发事件等。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