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国际国内、省内省外的发展大势,回应省委寄予的期望和要求,晋中市委、市政府果断接过“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大旗——

时代课题 晋中答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1114_07912397a47eb540369a44b193436e4b.jpg

山西新能源汽车山西新能源汽车核心产业之一核心产业之一———山西美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区一角。本报记者郝光明摄


  晋中,晋商故里、太原都市核心区。
  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山西大学城、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等各项政策机遇叠加。如何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晋中的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个时代的路径选择。
  晋中市委书记吴俊清说:“晋中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区域合作和竞争中不负历史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立于时代潮头,奋力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是我们应当答好而且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晋中使命——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晋中要发挥山西大学城、国家农高区优势,强化科技和人才集聚,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林武对晋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顺应国际国内、省内省外的发展大势,回应省委寄予晋中的期望要求,晋中市委、市政府果断接过了“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大旗。
  “先行区”就意味着晋中要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先行先试,为全省做表率。这是压力,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动力。
  用吴俊清的话就是:“我们全市上下怀着无悔的‘赶考之心’、无尽的‘赶考之志’、无怨的‘赶考之行’,迎接新的挑战!”
  如何建设“先行区”?
  立足晋中现实,晋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必须实现“六个一”先行目标,必须发挥好“六大优势”。即在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上先行,在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市域经济实力上先行,在优化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上先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先行,在打造共同富裕高品质生活上先行,在以党建为引领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保障上先行。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集聚的独特优势,农业农村改革的平台优势,转型综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毗邻省会、先进要素集聚的区位优势,晋商文化与自然地理文化贯通融合的文旅优势,宝贵的精神财富优势等“六大优势”。
  “六个一”先行目标和“六大优势”具体到晋中的现实层面,即全力实施一谷驱动、两区牵引、两翼腾飞、一力保障的“1221”战略举措。
  吴俊清说:“最重要的是要激活‘一谷’(即山西‘智创谷’)这个‘动力源’,向创新生态要活力;最关键的是要增强‘两区’(即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和晋中国家农高区)这个“主引擎”,向‘金字招牌’要效应;最核心的是要筑牢‘两翼’(即东山和平川)这个‘支撑点’,向区域协调要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强化‘一力’(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这个‘硬保障’,向治理能力要效能。”

项目至上——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10月30日上午,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之际,踏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鼓点,全省开发区2021年第四次“三个一批”活动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在各市同步举行。
  晋中市此次“三个一批”活动,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共80个,总投资201.5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文旅、信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其中,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01.7亿元;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62.7亿元;投产项目24个,总投资37.1亿元。
  众多项目犹如一股股新鲜血液,为晋中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晋中而言,转型是第一使命,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开发区是转型发展的主战场。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综改区晋中开发区2025年总产值要达到1500亿元,推动全市开发区“1+10”联合体投入和产出占到全市新增量的80%以上,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工业强市之路。
  “我们将重点打造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发挥吉利、美锦、保罗、斯纳德、中航兰田等企业优势,以‘一链三线’集聚零部件配套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十四五’时期打造成为5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进而全力向千亿级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迈进。”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对此信心满满。
  产业层面,晋中正以“蛙跳式”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八大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要在全省位居重要地位,实现从龙头企业到主导产业,再到产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企业是主体、产业是关键、项目是核心。下一步,我们将紧盯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产业、推动项目落地‘三大主攻点’,大力实施‘百千万亿’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标杆企业、领军企业,推动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文旅产业、建筑业、服务业、煤焦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动态谋划项目总投资达到1万亿元以上,年均投资超千亿元,形成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加快扭转‘一煤独大’‘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常书铭告诉记者。

创新生态——集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晋中各地采访,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洋溢着创新创业活力和青春气息。山西大学城,近20万名学生入驻晋中。万亩晋中职教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前期已经有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晋中卫校、晋中艺校等44所学校进驻,学生达到2.2万人。与此同时,山西师大搬迁省城,山西智创城NO.4落户晋中效应初显……晋中已然拥有了全省最具竞争力的科教和人才资源,在全省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宜教、宜学、宜研、宜创、宜业、宜居“六位一体”山西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为目标,以山西大学城入驻高校和山西农大、山西师大为依托,以综改区晋中开发区为支撑,北延百里龙城区域、东进晋中职教港、西拓武宿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南连百里潇河生态产业区,覆盖山西智创城4号、金科创新孵化中心,规划建设核心区域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西“智创谷”,打造成为极具活力、充满潜力、富有魅力的山西版“中关村”。
  今后5年,依托山西“智创谷”,晋中市将储备和集聚百名高端领军人才、千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万名青年优秀人才,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团队50多个,推进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以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各领域辐射、渗透、转化、开发、应用、推广,让科教人才资源充分涌流、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晋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首批制定出台《晋中市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晋中市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和《晋中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
  截至目前,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4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5家,省级众创空间有18家,均排全省第二;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有5家,排全省第三……在晋中大地,创新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晋中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伟告诉记者:“我们还要用好国家农高区这块山西农业领域仅有的‘金字招牌’,大力度铺开‘六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山西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

本报记者郝光明


(责编: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