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改电”车型为何曲高和寡?
“油改电”车型为何曲高和寡?
随着各大车企纷纷宣布了停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电动化的浪潮推动汽车市场朝着新能源的方向转变。但是眼下,燃油车仍然是市场主流,车企并不能很快放下这块大蛋糕,在由燃油转向新能源的过程中,基于内燃机改造的“油改电”车型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如果单从动力上来判定,“油改电”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车,但是从车身架构来看,在油改电车型身上,却存在很多燃油车的影子。那么,“油改电”的新能源车有哪些特点?相比正统的新能源车,又有哪些劣势?消费者在购买时,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山西晚报记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
A 市场冷清 多款车型不再销售
“原来有一辆展车,不过前段时间卖掉了,现在可以订车。”在省城太榆路的北京现代4S店内,山西晚报记者并没有看到现代旗下的菲斯塔纯电动版本。销售人员表示,菲斯塔纯电动版本优惠3万元,如果现在订车,提车时间在20天左右。当山西晚报记者问到是否是因为销量太好,连展车也卖了时,销售人员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是表示还是有客户的。
另一边,山西晚报记者从多家经销商处证实,东风日产轩逸纯电动已经在太原全面停售。“现在轩逸纯电已经不卖了,只有燃油版的车型。”省城某汽车经销商店内,销售人员对山西晚报记者询问日产轩逸纯电动车型略有惊讶。“很早之前就停售了,也不接受预订,厂家已经不生产了。”销售人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轩逸的燃油版车型一直卖得比纯电动版要好,不妨考虑一下。当山西晚报记者表示想买的是新能源车时,销售人员推荐了其门店代理的另一品牌车型。
随后,山西晚报记者又咨询了上汽大众朗逸纯电动、丰田奕泽E进擎、东风悦达起亚KX3纯电动等车型,得到的回复多数为早已停售、没有现车等,此外,可以预订的车型多数有2万元-5万元的优惠。山西晚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这些“油改电”新能源车已经不是各品牌的主力销售车型,不少销售人员建议考虑别的纯电动车型,例如上汽大众的销售人员为山西晚报记者推荐的新能源车是旗下新上市的“ID系列”。
B “油改电”车型短板颇多
市场的冷淡,反映出多数消费者对“油改电”车型并不满意。不少人将其视为传统车企迫于市场以及环保压力,不得不进行电气化转型的无奈之举。
“这种新能源车型感觉跟燃油版很像,特别是内饰,开起来感觉自己的车不像新能源。”不像新能源,这是消费者对“油改电”车型最直观的感受。确实,“油改电”车型往往是把成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机械传动轴等结构掏出来,配备电动机和电池包,组装成一款新能源车投放到市场。
一名汽车维修人员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说,这种产品并没有完全发挥出电动系统的优势,相比真正的纯电动平台打造的新能源车,“油改电”车型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续航,‘油改电’车型大多在200km至300km,车主用车很不方便,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充电的路上。”比如已经在太原停售的上汽大众首款纯电动轿车朗逸纯电,其NEDC工况续航里程为278公里,这与当前市场上的主流续航里程相差甚远。要知道朗逸纯电是一款紧凑型车,市场是低于300公里的电动汽车多是微型车或小型车。
此外,与上海大众师出同门的一汽大众,旗下的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续航里程更低,仅有270公里;曾在燃油车领域与朗逸“一时瑜亮”的日产轩逸,其纯电车型续航里程也只有338公里。
此外,“油改电”在智能化、电动化等层面上远远落后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新能源车型,续航差、性能差、空间差、行驶质感差等这些先天结构缺陷,都让消费者开始对其嗤之以鼻。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了“油改电”遭遇市场冷落。
C 新能源专属平台才是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车选择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即便是大众、丰田、本田这样的“巨头”,它们的“油改电”车型也无法延续燃油车时代的口碑和竞争力。反观“出生”既是纯电动平台的造车新势力,却在新能源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此前,国内某媒体曾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口碑榜,可以看到,排名前列的新能源车,大多都是纯电平台的专门新能源车型,例如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威马,还有电动车大品牌比亚迪、广汽新能源。很大一部分原因,这些品牌的车型在诞生之初,就基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给用户留下了更专业的形象,不论是新闻舆论评价,还是车型产品力,都没有明显短板。
目前来看,“油改电”车型只是厂家为了应对双积分而进行的一个过渡,面对蒸蒸日上的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多的厂家已经开始着手打造纯电动平台。比如继MEB平台后,大众又推出SSP平台,奔驰推出了EVA电动汽车架构平台,还有现代的E-GMP电动全球模块化平台、通用的Ultium纯电平台等。未来,基于这些平台打造的车型才是各大厂商进军新能源市场的主力。
那么,消费者在面临“油改电”时,又该怎么选择?其实,买车是一件综合考量的事情,尽管“油改电”有不少缺点,但在眼下,这些车型相比上市之初,都有很大的优惠,一款“油改电”的新能源车在各种优惠叠加之下,售价与其燃油版车型相差无几,甚至价格更低,如果对智能化、电动化等层面的要求不高,仅从出行成本、不限行的角度考虑,这些新能源车仍有其可取之处。但从长远来看,新能源专属平台的车型才是发展方向,从各个方面看都要优于“油改电”的产品,这样的新能源车才是购车首选。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