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是“雨露”还是“套路”?
线上教育,是“雨露”还是“套路”?
目前,家长和孩子都成为了手机“连环call”、微信群“信息轰炸”的对象。图为在校门口等待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
本想让孩子体验一下线上教育课程,在寒假期间也能抓紧学习,没想到迎面“扑”来的却是紧追不舍的课程推销。“真让人头大啊。”太原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张敏给孩子报某品牌网课时,经历了手机“连环call”、微信群“信息轰炸”等推销,她向记者吐槽称感受到了满满的“套路”。
事实上,当时间跨入2021年,整体线上教育市场继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与不可估量的发展价值——资本持续涌入,融资总额超539.3亿元,超过前四年融资总和。不过,不少线上教育品牌采用不同方式制造焦虑、刺激家长购课的行为亦引发越来越多的不满。卷款跑路、营销套路、退费纠纷、课程效果不佳、师资混乱……当这些负面新闻一次次刺激家长的神经,透支的也是消费者对线上教育的信任。
“授课”变“售课”,营销“套路”让人反感
今年1月,张敏决定给孩子报个线上教育体验班试试效果。她告诉记者,这家机构的广告到处都有,广告内容并没有过多介绍课程内容,而是主要展示网课配套的教材大礼包。大礼包包装精美,除了教材还赠送铅笔、贴纸、计算本等小礼品。
“只花了9.9元,就可以买一次体验课,还免费赠送配套教材。”一直被推送广告的张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孩子报名了2021年数语双科寒假特训班。
报名后不久,张敏便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对方先询问了孩子的基本情况,之后便提出要和孩子电话交流。“我当时觉得老师还挺上心的,很少遇到这种要求和孩子交流的情况。”张敏表示,孩子上完第一节课后,班主任老师便通过微信向她推荐春季系统班的抢购活动,直到当晚11时,对方还在给她发送课程的广告信息。此后,她便收到了持续的广告信息骚扰,并且接到频繁的推销电话。“总体感觉,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更多的是推销课程,相比之下,交流孩子的学习效果反而比较少。”
而另一位孩子今年9月才将上小学的何女士也向记者抱怨,现在的线上教育广告营销太多了,从综艺节目冠名、电话推销、网络推送,到铺满公交和电梯内的海报、视频,简直是“铺天盖地”。
“我经常能收到让报班的电话,夸张的时候一周能收到三四个。有的一接电话居然就报出我孩子的名字,特别心烦。”何女士甚至发现,浏览手机网页时所推送的线上教育课程,也越发与自己的经济收入相匹配了,这样的“精准”让她相当头疼。
记者在西瓜数据的《2020年公众号广告趋势调查报告》中,公众号中培训教育、小说、招聘行业投放广告稳居前三。其中培训教育类一直是公众号广告的大头,受疫情的影响,网课成为热门,广告增长84.55%。
洗脑+施压,刻意制造家长焦虑
不仅仅是宣传渠道覆盖范围广,线上教育的广告宣传语也堪称“魔性”。记者采访中发现,作业帮的“帮帮歌曲”从电梯间屏幕一路唱到了B站的跨年晚会;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机构请来的小学生演员念出猿题库的宣传语视频流传甚广。即便不是这些课程的核心用户,也难说不对这一品牌留有印象。
用何女士的话说,这样的“洗脑”,家长很难不为所动。“比如斑马思维课广告反复播放‘2-8岁上斑马’的广告语,就很容易给家长感觉,只要这个年龄段不去报班,就错失了学习的黄金时期。”何女士直言,培训机构的营销手段,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获利,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方式上,各式各样的线上教育广告无孔不入,过度营销已经对许多家长形成了打扰。
不少消费者有同样的感受。“他们的营销方式让人感觉十分不适,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是有着一套固定的推销套路。”张敏回忆说,她事后分析线上教育的老师的营销套路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以低价课程和精美赠品引诱家长购买,建立联系后询问孩子基本情况;第二步,在报告孩子课堂表现时借机推销课程广告,开启信息、电话轮番轰炸;第三步,通过教育、家庭、夫妻关系等话题开启话术洗脑,利用孩子、家长心理施压。
“最让我感到不满的是,网课的授课老师竟然在上课间隙推销课程,向孩子暗示课程名额紧张,使得我女儿会着急地问我‘妈妈你买课了吗?’”张敏告诉记者,老师还曾发送语音消息称课程的价钱也就是孩子爸爸一天的烟钱,“这不就是说家长不买课就是不舍得给孩子投入吗?虽然线上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可营销方式太令人反感了。”张敏表示。
此外,近几年窜红的少儿编程课程,尽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学习,但机构在宣传营销时都喜欢采用“新时代的英语学科”、“下一个奥数”等与应试结合的宣传话术,再加上对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人才淘汰的焦虑渲染,以及与2019年教育部逐步在中小学推广编程教育、编程纳入部分地区中高考政策的结合,少儿编程机构在给家长布道营销时,售课又多了几分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样的营销手段让许多潜在的编程学习需求得到显露。近几年,大大小小的少儿编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是一个明证。难以判断,编程是否已经代替奥数,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们的“新烦恼”,但可以确定的是,编程课程把家长的热情又重新点燃了。
资本的狂飙,把教育当成一种商品
记者采访中发现,线上教育为打响品牌声量而进行的大肆营销,给家长带去的不单是骚扰,也在助长社会上高热难退的教育焦虑。
太原市的一位家长徐先生,他身边的许多家长报了××思维的课程,他发现,这些家长几乎每周都会发朋友圈,内容无非是上课的情况和赠课优惠。“应该不止这个机构,很多画画的、阅读的,各种都是打着送课的名义要求家长发朋友圈。”徐先生了解发现,这是线上教育机构转介绍策略的一种,家长在朋友圈分享海报进行课程转介绍,还能获得抽奖等回馈。
在现行仍主要以分数进行单一评价的考学大环境下,线上教育营销都正好能迎合家长们不甘人后的竞争心态。何女士认为,大部分家长报班比较盲目。因为评价方式仍主要看分数,家长普遍会有实用主义的情结,哪怕报的是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发奖状,能对学业有一点帮助,家长就会很愿意让孩子去。
在中消协不久前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线上教育机构榜上有名,其中提到:2020年7月,“学而思”网校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突出问题;线上英语学习机构“阿卡索外教网”被曝外教教学质量差,迟到、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哒哒英语”被指擅自修改课程属性,主修课缩水变身口语课。
业内人士认为,线上教育机构种种乱象的背后,是资本的狂飙突进,以至于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
“线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教育当成商品来做。”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李旭表示,“现在线上教育存在过度营销,一些大的线上教育机构专门有业务员,他们靠售课提成赚钱。套路是先低价引流,一般是9.9元、19.9元,然后建群,还有的送东西,让学生试听一两次。老师边讲课边做广告,比如原价4980元,现价2980元,限时购买,给家长制造焦虑。业务员不停地联系家长,说还剩几个名额了如何如何。”
而对于线上课程的质量,李老师表示,线上教育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一类老师是明星或网红老师,靠这类老师将低价课引流转化成正价课;另一类是一般老师,即使是低价,但同时如果有很多人上课,也很赚钱。
“按照国家要求,购课要自愿,但是几乎所有的线上教育都在给家长制造焦虑。有的大型线上教育机构还教授超前、超纲内容,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一位从事20年教育工作的资深老师对记者表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