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能鲜吃做到干吃乃至罐头食品,久负盛名的晋城巴公大葱正在打造全产业链条的路上“疾行”——

一根大葱也有产业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304_1b6666d1a0839894af5ff683f00fc7bb.jpg

巴公一村农民正在冻干生产线上加工大葱。本报记者王昕摄


  2020年秋冬,谁也想不到蔬菜价格涨幅最大的不是白菜、油菜、萝卜、土豆等大路菜,而是用的不多又缺不了起调味作用的大葱。1斤大葱从以前的1元,直接蹿上了七八元的价位,2021年春节买两根葱动辄要十几元钱。
  “过山车”般的大葱价格,其实无非是农民种植的小规模和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大葱本身集中上市、仓储运输受自然因素影响多、再叠加疫情影响而成。如果能把葱从季节性产品做成全年性产品,从只能鲜吃做到干吃乃至罐头食品,对拉长大葱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就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晋城市巴公镇,久负盛名的巴公大葱正在全产业链的路上“疾行”。
  复转军人崔真林,2003年流转500亩土地种植巴公大葱时,乡邻们都不理解:一个大葱,种那么多干啥?房前屋后菜园子种点够自家吃就行了。老崔不管那么多,干了再说。500亩地的巴公大葱,产量达到三百万公斤。按照晋城人的消费习惯,入秋每家买上几十斤大葱冬储,这些葱的销量不成问题。但是鲜葱不宜长久存储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他,要发扬光大巴公大葱,未来种植面积还要扩大,产量还要增加,储存问题必须解决。
  崔真林先后到省农科院、蔬菜保鲜办、省科技厅求援,了解到有冻干技术的好办法后,他背上50斤大葱就跑到兰州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经过实验,科研人员研制生产出了脱水后仍可以保持原材料营养成分和鲜美味道的大葱产品。崔真林当即决定上马冻干生产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厂房建设到购买安装生产设备及附属设施到投产需三四千万元。钱从何来?一筹莫展的时候,金建集团李泽军看到巴公大葱的发展前景,也为崔真林的精神所感动,愿垫资三年帮他建厂房。随后,泽州县农业银行和巴公农村信用社给予贷款支持。最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冻干生产线在崔真林的家乡泽州县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马了。
  现在的巴公大葱实现了从育种到收获,再到加工的全程机械化。鲜葱收割后经过-40℃以下急速冷冻、切碎、干燥、包装等工序,成为冻干大葱;不仅完整保留了新鲜大葱原有的颜色、味道、形状、营养成分,在常温下还可以长期储存,方便携带和食用。2021年春节前夕,公司潜心研制生产出微辣、香辣和甜咸三种口味的巴公大葱葱酱系列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追捧。
  对崔真林来说,巴公大葱做成了鲜葱、干葱和葱酱,只是开始。如何让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更加富裕才是最终目标。巴公镇的农民种植的传统农作物一直是谷子,崔真林的农业公司引导大家大面积恢复种植巴公大葱后,不断增加蔬菜种类,企业也有了12栋蔬菜温室大棚、3栋智能温室大棚,成为晋城人民的“菜篮子”。公司从种植企业逐步发展成一条龙的种植、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冻干生产线,公司研发团队研发出以优质蔬菜、水果为原料的果品冻干产品、冻干方便饺子和速冻饺子等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和桑基鱼塘一样,生猪养殖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农产品加工边角料喂猪,猪粪肥是很好的有机肥。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建的养猪场现已达到年出栏2.5万头规模,生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公司利用养猪场生猪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建起了2000立方米的沼气站,沼渣加工为有机肥,沼液作为液肥,有效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实现了资源再生利用。崔真林还与韩国青绿园实业合资建设现代化食用菌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将来全达产后不但可年产食用菌鲜品一万吨,还能解决2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现在,巴公镇巴公一村的农民们和工人一样,每天按时到公司上班,喂猪、种大葱、种菜,车间做加工。到点下班回家,还能打理自己的土地,家门口就有工资挣,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杨保林说,“出外打工还要租房,家里也招呼不上,还是在家门口的企业干好。”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郑州等地租房一个月也得一千元左右,再加上吃饭等花销,回家的路费,一年下来攒不上几个钱。在双丰干,吃住都在家,放假还能出去转转,生活质量高得多。
  依靠巴公大葱种植,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现在,崔真林紧跟晋城康养产业共融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公司自身产业优势,以打造“巴公大葱”品牌为主业,坚持多元化发展,已形成种植、加工、养殖、沼气、采摘、休闲观光的农林文旅康模式。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基础,兼顾其它产业发展,循环利用,互为支撑,着力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对巴公镇农民来说,20多年前“傻乎乎”种葱的崔真林,已经成了大家小康路上的带头人,他不服输的军人本色、他有担当的共产党员本质、他坚韧不拔干事创业的精神,带动大家发扬光大巴公大葱优良品牌的同时,也书写出了巴公镇农民靠智和勤走出大葱特色产业路的巴公故事。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 通讯员张玉清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