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后收入”刺激了谁?
“睡后收入”刺激了谁?
在采访“睡后收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同学,普遍对“睡后收入”这个词还不太习惯。需要进一步解释后,恍然大悟“原来就是投资理财呗。”但是更多的人则表示“还着房贷、车贷没钱”或者“孩子在国外读书,工薪阶级量入为出,没有闲钱投资挣睡后收入”……
仔细分一下类,目前投资理财的多是40岁以上的人,这个年纪孩子长大了,房贷最苦的时候过去了,负担轻一点儿,慢慢有了积蓄,才会主动用一小笔钱做投资理财。除了金融行业的业内人士,好像35岁以下的年轻人做理财的都比较少,其实他们才是最该规划自己资金的群体,有自己的工资,“月光”了有父母的赞助,孩子有父母帮着带,不管是不是变相“啃老”,他们过得最舒服。反而岁数较大的人群,是比较辛苦的。50多岁以上的人,挣钱的能力越来越差,身体也日渐走向衰老;退休后领的养老金比在职时要低不少;为了孩子结婚买房办婚礼,以前攒的家底也没几个富裕的人,对“睡后收入”最为迫切。他们风险承受能力还比较差,投资理财等金融知识了解不够多不够深,也就是大额存单、国债和理财的水平,省吃俭用积攒的钱想得到高一些的收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不小心还会被骗。
“睡后收入”这个词的出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无论怎么挣钱、如何能挣钱,要有“睡后收入”就面临着规划自己的资金,事实上也是在检视自己的生活,挣了多少钱,有多少是刚性支出,有哪些是瞎花的钱,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去钱生钱。不少人算下来发现自己每个月没有余钱,钱生钱的本钱都没有。还有的人突然发现,虽然每天有吃有喝,可以逛街可以网购,偶尔也能潇洒一把,但是挣钱的路子只有一条,花钱的地方每天睁开眼就到处都有账单,生活根本经不起一点点的波折,瞬间感觉光鲜的外衣下是脆弱的日子,更属于隐形的贫困。
“睡后收入”刺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普通大众。谁都想过好的生活,好日子是奋斗来的,好不容易挣的钱也不能瞎花,开源和节流缺一不可,金融知识的学习必须随时进行。于是,记者采访过的人,网上找手账本记账的、搜索省钱秘笈的、报理财小白班学习的都有,大家热热闹闹做起了准备工作,期待能有属于自己的“睡后收入”。
哪怕最后没有什么结果,但至少学习了金融知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