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着眼睛挣收益已成过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00622_5c78c46bd7dae4521f1918397e43a610.jpg

某银行大厅悬挂的理财宣传单。


  银行理财一直是普通投资者首选的投资产品。2020年6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余额宝收益大幅下滑的消息不断传入投资者的耳中。这些被普通投资者视为“闭眼挣钱”的理财产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情况正常吗?投资者又该如何守好自己的“荷包”呢?

不少理财产品收益已浮亏

  “怎么在银行理财也能赔钱?不是保本保息吗?”
  最近省城的孟先生有些郁闷——他看到新闻上出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消息,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会不会也出现负数,疑惑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竟然也亏钱了?
  记者查询了该银行的那款理财产品:成立于4月17日,为R2中低风险,100元起购。每三个月定期开放申购和赎回,每个月开放一次设置三个工作日,可灵活安排;投资策略稳健,保有少许进攻热点,100%主投固收类资产,不参与股市,通过票息收益积累,根据市场变化择机进行交易。但5月下旬以来,单位净值连续下跌,6月3日跌破成本价,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显示为-4.42%,另一款类似的产品净值也出现下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0.73%。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跌破负值的越来越多。在黑猫投资平台上,有投诉称在一家银行买了约380万元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结果不到两个月本金和利息亏了3万元。数据统计,近日多家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最新份额净值低于1,收益出现负数,这些理财产品多数是R2级别的理财产品,并且多数为固收类理财。
  账面亏损不代表在赎回时一定是亏损的,目前这只是浮亏现象,但也提醒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稳赚不赔成为了过去式。
  在理财产品收益不断萎缩的同时,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下降,进入“1”时代。
  “有点钱就一键转存余额宝”是很多投资者选择的理财方式。今年,余额宝的收益也持续走低,4月13日的年化收益率跌破2%,6月初年化收益率跌破1.5%,半个月时间内曾经还降低到1.312%,万份收益只有0.3967元,已降至历史最低位。“我余额宝里面有27700元,昨天收益是1.11元,还不如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平时支付宝里面有点闲钱就转存过去了,这几年都是这样慢慢累积。2016年那会年化收益率6%以上呢。后来越来越低了,连杯奶茶钱都挣不了。”小额、便捷等特性让李小姐不断往余额宝里面放钱,这两天打开一下,收益低的让她有些不敢相信。
  除了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下降,其他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或多或少下降至类似的水平。

理财收益下降将成为常态

  “买银行理财产品,只问几万元起、存几年、收益率多少,从来没有想过还会亏钱。”采访中,很多投资者表示都购买过理财产品,购买金额从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想的也很简单,低风险和中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一直是很多人的首要目标,图的就是保本。他们认为理财产品只有风险高低、收益高低之分,理财经理推荐哪款就购买哪款,自己不会去研究,更不知道会赔钱。
  那为啥普通投资者心中“闭着眼也能挣钱”的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亏损?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谨慎型(R1)、稳健型(R2)、平衡型(R3)、进取型(R4)、激进型(R5)五个风险程度,R1和R2一般都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首选。没有任何一款理财产品是没有风险的,只是风险系数高低不同而已。这些被爆出的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中,债券占了很高比重,近期债券市场的波动影响了这些产品的盈亏。”光大银行客户经理小白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有些投资者对刚性兑付似懂非懂,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刚性兑付是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通俗点就是常听到的“保本保收益”。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要求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而且,要求2020年后所有理财产品都将从预期收益型转变为净值型。
  他介绍,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就是通过预期收益率展示产品盈利能力,投资者持有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大概率可以获得与之前所说的预期收益率相当的实际收益。如果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会由银行来兜底。而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指不提供预期收益率,盈亏由投资者自行承担,银行不会兜底。与此同时,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范围除了现金、国债、存款等固定预期收益类资产外,还可以投资可转债和可交换债等风险较高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是很正常的。”采访中,很多客户经理都表示,一直以来大家都把银行理财视作保本保息,其实不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也不例外。以前理财产品收益因为由银行保底,即使出现亏损,银行也会通过其他办法弥补损失。现在打破刚性兑付后,价格变动更加透明,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理财收益产品下滑、亏损将成为常态。

做好投资者教育迫在眉睫

  “我的客户几乎都是老年人,最发愁的就是怎么跟他们解释净值型理财产品。目前给客户介绍多的就是国债、大额存单和定存。如果想买理财产品,会提前介绍清楚风险,并详细说明跟以前的理财产品不一样了。”小谈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某股份制银行工作,已经从业将近6年时间。尽管他所在的银行没出现类似的事情,但也是给他打了“预防针”。他表示,大部分买理财的客户都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普通投资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宁可利息低一些,也希望收益能够稳定,不希望本金受到影响。
  那理财产品还能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投资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购买。买之前要充分了解投资的产品和购买渠道,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做好功课。”中信银行理财经理小薛告诉记者,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是正常的,要让投资者提前了解到净值产品的特点和运作模式,同时投资者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根据自己的情况审慎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采访中,多位专业人士都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有不少投资者的意识停留在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息、稳健、安全”的时代,转变投资者固有观念很重要。让投资者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观念,不要认为低风险投资肯定挣钱,不愿承担亏损;要强化分辨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理财方式很多,除了购买理财产品,还有大额存单、国债、基金定投、黄金等投资理财产品的种类,不同产品的投资起点不同,风险等级也不同,大家应该学习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和理财意识。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投资者教育还有局限性,大部分金融机构所做的投资者教育都是以自身产品为出发点,做相关的知识讲解,让投资者认为都是机构为推销自家产品做的获客手段,这样从根本上很难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投资者教育应该从普及金融知识出发,教会投资者如何规划好资金,培养正确的风险观,循序渐进,再有的放矢。

(责编:温文、_刘洋_)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