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大寨镇“六个一批”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

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成长成才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法制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黄土高坡,虎头山畔,在绿色的植被包围中,一个个别致的窑洞民宿镶嵌其中,成为昔阳县大寨镇发展文旅产业的特色。石头砌的墙裙、硅藻泥涂的墙壁、旧船木的茶桌椅、文艺范的吊灯……昔日闲置的古村窑洞,蝶变为风格迥异的连排民宿,火了旅游,富了乡亲。
  “我们这里空气好,景点多,传统窑洞富有民俗特色,好好挖掘、想想法子,发展的路子其实不少。”窑洞民宿的开发,还要从两位大学生村官说起。离开象牙塔,郝英杰和李博回到农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乡村振兴的重担,领办特色窑洞民宿以及文创产品开发,以“窑洞民宿+”为中心,涵盖艺术、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联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培育起集体经济增收的新亮点。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寨镇立足县域实际,以“领办一批特色项目、办好一批惠民实事、挖掘一批特色产业、开展一批志愿活动、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带活一批阵地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推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来到这里,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增才干,在扎根基层中服务“三农”、奉献青春。
  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和前提。大寨镇同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借力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资源集聚优势,由具有农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贾浩从选种育种等方面揭榜领题,精选160亩实验基地,探索杂粮农业发展新路,可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敢闯敢干的特点,大寨镇采取多村联建及“社会资本+项目资金+土地入股”运营模式,实施千头牛场项目,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大学生村官牵头制定规划,培育石马寺3A级景区-潘掌七里沟生态庄园—南郝峪小九寨旅游线路,利用季节优势,举办了石马寺消夏美食节、潘掌七里沟生态庄园采摘节、南郝峪十里冰雕节等,成为省内游客旅游“打卡”的新选择。通过挖掘一批特色产业,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了富民强镇的新引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就是细心的“穿线人”。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以来,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教育培训咨询、就业信息导航、农业技术指导、免费核酸检测、预约疫苗接种、车票代理购买等服务,组建“应急救援服务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三支队伍,开展知识宣讲、慰问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普及法律知识等志愿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他们先后到10个村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公益实践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进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提升。
  “镇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将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与全科网格科学结合,实现所有要素入网格。”大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定出台“12310”工作法,即一天了解情况、两天深入研究、三天着手解决、十天跟踪问效的矛盾化解机制,让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在入户走访中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民生问题。“在与村‘两委’清查核实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划债务重点户和突出户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累计化解村民及企业债务14笔,总金额达160余万元,全村债务化解了三分之一。”杜庄村大学生村官赵伟杰说,在一线了解民情,在一线解决问题,群众有事问干部、办事找干部、难事靠干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风民风焕然一新,年轻干部在实干担当中得到了锻炼。
  以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大寨镇把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留给年轻人,一大批年轻“领头雁”走上岗位,为实现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积蓄了青春力量,他们心怀抱负、肩负责任,脚踏实地、练就本领,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青春“集结号”。

本报记者杨文俊

(责编:刘洋、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