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武文卿

像蜜蜂一样做好蜜蜂的事业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法制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七言绝句《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咏物诗,写了蜜蜂的辛苦和付出。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武文卿,就是研究蜜蜂、推广蜜蜂新产品、新技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蜜蜂辛勤一生酿蜜,贡献多而享受少,我将秉承小蜜蜂的勤劳精神,做好蜜蜂的事业,为农业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文卿信心十足地说。
  武文卿就读山西农大,毕业后从事蜜蜂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培训,是一名新时代的“三农”人;同时,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蜜蜂生物学、生态学、蜜蜂资源研究领域,主持省级院级项目3项,参加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等项目30余项;还是一名技术传播者,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科技服务民生,用点滴行动和刻苦钻研的成果响应高质量发展。武文卿说,从2002年读书开始,就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农业的感情很深。
  一提到蜜蜂,很多人都会想到蜂蜜,但就重要性而言远远不如授粉。然而环境变化得太快,人类的活动以及农药的伤害,让蜜蜂的数量暴跌。蜜蜂不对花朵进行授粉,植物如何能顺利发育?本该昆虫干的活,不得不被人工替代。“我省很多水果蔬菜需要人工授粉,每亩人工费就非常昂贵,并且可能存在涂抹不均匀、坐果率低、出现畸形果的现象。蜜蜂授粉均匀,果形周正,品质高,商业价值更高。”武文卿说。
  十年磨一剑,她静下心来,扎根村里,像蜜蜂那样认真踏实科研,潜心研究果树蜜蜂授粉配套技术。她在对我省蜜蜂授粉产业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不断汲取果树、蔬菜、昆虫生态生理学、蜜蜂生物学、蜂产品加工技术、蜜蜂饲养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养料”,提出了符合我省省情的蜜蜂授粉发展措施及商业化运行模式,3项成果评价获“国内领先”,2项技术入选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降低果农授粉成本80%以上。2017年,晋中市祁县昭馀镇西关村、古县镇闫漫村、东观镇巩家堡村等农民通过武文卿培训指导后,认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人工投入,生产绿色果品,目前几千亩的梨树、苹果、设施番茄等蔬果生产中都使用了蜜蜂授粉,并且培训农民上千人次,搭建线上技术指导群12个,通过技术指导、集中培训和田间示范,使农民完全掌握了昆虫授粉技术。在武文卿授课、辅导和技术推广、指导下,更多的蜂农、果农理解了蜜蜂除了生产蜂产品外,还可进行蜜蜂授粉服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利用蜜蜂授粉的队伍中,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蜂农果农均实现了双赢。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科技扶贫这条路上,武文卿用心为老乡们做好每一件小事,努力去给他们提供一些大家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通过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以诚处事,换来了老乡们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获得了2017年度“新时代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被静乐县人民政府聘为“静乐特聘农技专家”,被古县特聘为农技推广服务专家。
  作为新时代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研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道路上永远没有一百分,武文卿说,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道路上做好一颗螺丝钉,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干事中奋进,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收获更加充实的青春记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青年,敢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科技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李炼

(责编:刘洋、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