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选手”贾福友

农业“芯片”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法制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孜孜不倦以育种为乐、常年蹲守在田间地头、育种基地遍布全国……这就是80后“种子选手”贾福友的生活。
  日前,走进位于太谷区的山西鑫博大种子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西省农谷项目核心企业”荣誉贴满墙壁。“种子对我来说,就像生命。在我的人生路上,我一直靠‘用心’两字做事。”公司领路人贾福友深有感触地说,“让我们种业人欣喜的是,种业发展的春天来了。从‘十四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我们要紧抓政策红利,顺势而为,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鑫博大种子有限公司前身是一个种子店,创立于1988年,由贾福友的父亲创办。从种子销售到种子培育,多年耳濡目染,一个愿望在贾福友心底渐渐萌发:“什么时候,能让老乡种上我育的种子?”父子两代人育种,2003年接手公司以后,贾福友逐渐把籽用和菜用西葫芦、南瓜的研发培育及市场转化确立为发展方向。
  育种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很多年。但是对待科研育种,贾福友特别较真。每年开始育种杂交,从下种观察,田间管理,一直到收获,这段期间,他几乎每天清晨5点多就到地里,仔细观察每个品系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表现。“种子一定要优中选优,良中择良,才能最终育出良种。”贾福友认真地说。
  但现实远比想象艰难。“农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靠天吃饭。而种子产业不仅靠天,还得靠市场。”最困难的是2011年,那时种子积压堆满了库房,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育种,只投入、没产出,还不知能否成功,职工都不理解,亲朋好友纷纷劝他转型。“虽然也有顾虑,但我始终硬着头皮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韧劲,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完成一系列优质品种,实现了公司育种历史性突破。”
  好种子繁育出来后,如何走进千家万户?贾福友一笑:让企业和农民到田间地头选种,并提供新品种推广全方位服务。“农民买了我们的种子,我们的团队就要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新技术。”贾福友表示,他们还要和农户签订协议,让利给农民。
  贾福友育种从山西起步,发展至培育基地分布在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出口30多个国家。公司以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功能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技术依托,现已形成种子研发、推广、农业订单收购、加工、出口一条龙的运作体系。2015年,他们以山西省功能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援疆专家为首席专家拓展援疆业务,以企业援疆的方式在新疆昌吉、石河子、塔城、阿勒泰、博乐、伊犁等地大面积布点种植,并与国内外10余家知名炒货厂及食品加工企业有订单合作。
  “种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这几年研发投入很大,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产品培育技术。”贾福友和团队先后成功培育出适应国内市场的南瓜、西葫芦品种60余个,受到了农民一致好评。尤其在近几年,杂交培育出的打籽西葫芦巨丰九号等十几个品种和HS708等5个打籽南瓜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连续在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以生产、收购、加工、出口一条龙的运营模式推广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不仅给当地农户带来了稳定收入,还使得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粮”要用“中国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高科技战。解决种子难题,还得靠‘种子选手’持续发力。”贾福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一批优良品种,以国家标准建设,以省级战略推动,使公司基地成为我省特色现代农业的新引擎、成为功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继续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本报记者李炼

(责编:刘洋、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