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山西贡献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眼下,我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基本实现丰收到手。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经济稳中有升,粮食丰收已成定局。10月28日和10月31日,山西新闻网先后刊发了《我国全年粮食将再获丰收》《今年山西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的消息,对我国和我省粮食丰收进行了报道。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以来,俄乌冲突、旱涝灾害、疫情叠加,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在此情形下,我国和我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成绩可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山西贡献。

要守牢红线提质量,让“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土地,只有播种数量的保证,才能有丰收产量保证;只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才能为粮食持续丰收奠定物质基础。我省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得益于我们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山西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耕地为386.95万公顷(5804.2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67亩,虽然略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6亩,但我省的优质耕地少,水浇地更少。目前,全省耕地5804.25万亩中,水田7.53万亩,占比0.13%;水浇地1571.73万亩,占比27.08%;旱地4225.00万亩,占比72.79%。我们要继续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要立足旱地多的实际,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惠农政策,坚持特优方向,对有机旱作农业进行大力支持;要全面开展耕地提质行动,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让“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要科技赋能提产量,让“靠天收”变为“稳丰产”。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在历史上大多时期广种薄收,很多地方甚至是“靠天收”。今年秋季,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田块,由山西农业大学研发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实收夏玉米“德瑞3号”面积3.23亩,获得亩产786.1公斤的好成绩。这说明,农田要高产,科技是关键。我们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贯通产学研用,上中下游一体,在种子上、种植技术上、种植方法上、机械使用上实现新突破,使得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过渡,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让昔日“靠天收”的“低产田”变为“稳丰产”的“高产田”。

要厉行节约树新风,让“小节约”变为“全域行”。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了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端牢中国饭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我们要围绕粮食损耗的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树新风,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让“小节约”变为“全域行”。今后要围绕粮食生产,做到“颗粒归仓”;围绕粮食加工,做到“吃干榨金”;围绕粮食消费,做到“光盘行动”。同时,要围绕食物供给,拉长粮食生产链条,聚焦丰富食品种类、提升营养度等方面,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从拼价格到拼特色、拼营养,从产业链延伸上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直接关系经济基本盘。人多地少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让我们守牢耕地红线,科技种田,全领域节约粮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山西贡献。(刘雁芳)

(责编:刘洋、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