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滋养,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来源:7月11日《山西日报》)

山西是革命老区,全省红色文化遗址多达3400余处,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便有1150处。这些革命文物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见证着革命先驱抛洒热血的觉醒年代。在新的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要构建法治之盾,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法治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山西省革命文物产权性质复杂,私有产权占比高,保护利用难度大,必须依靠法治才能更好地保护。2019年,“八路军杨家庄兵工厂旧址”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最后通过检察部门公益诉讼,不仅成功保留了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并申请到文物保护经费,这是我省依法保护革命文物的缩影。目前,我省相继出台了《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为革命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政策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制度,继续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在革命文物保护中的作用,用法治之盾,让革命文物“亮”起来。

要凝练精神之魂,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保护革命文物不仅需要实践行动,更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不断突破。巍巍太行、莽莽吕梁,三晋大地有着丰厚的革命文物,从平型关到黄崖洞,从大寨到右玉……无数革命文物,讲述着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智慧与胆魄、汗水与心血。但在讲好与之关联的革命故事,奋斗故事,英雄故事上,一些地方尚有缺陷,需要进一步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工作,凝练精神之魂。目前,山西省文物局、省教育厅与各级文物部门,联合山西大学、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机构,共同成立了山西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山西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将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从“里”到“外”精心雕琢,不断凝练精神之魂,从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要修筑传承之路,让革命文物“热”起来。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但由于革命文物本身观赏性有限,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容易使观众产生困倦和乏味情绪。为此,我们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化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宣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要加大革命文物视频制作工作,让每件革命文物活起来。同时,坚持融合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完善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细化各景区建设标准、服务标准、讲解标准,开发推广红色文创产品,打响山西红色旅游品牌。日前,山西省文物局已经发布了五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我们各地要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将主题游径与研学教育、非遗民俗、休闲旅游相结合,有机关联、串珠成链,修筑好革命文物的传承之路,让革命文物“热”起来。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通过构建法治之盾、凝练精神之魂,我们一定能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让人们循着故事来、带着故事走,把革命文物点建设成为文化殿堂、生态景区和精神家园。(邢钰坤)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