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底来的人”
——揭秘中国大洋83航次
“大西洋底来的人”
——揭秘中国大洋83航次
图为工作人员在大西洋海域布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在现代航海时代,中国人首次携带蛟龙号探索大西洋深渊海底,郑和下西洋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在第20个中国航海日,参加中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大西洋底来的人”接受了记者专访,透露一系列重要成果并揭秘“下大西洋”非凡历程。
从“下西洋”到“下大西洋”
2024年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从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中国大洋83航次历164天、经三大洋、总航程3万海里,中国大洋83航次四跨赤道,两越东西半球分界线,两过好望角。“几乎近一半作业,都是在临界或接近临界海况下完成的。”本航次船长张志平说。
“与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相比,对海洋天气变化的认知与船舶装备都换了人间,但海上工作从来都是艰苦的,时刻离不开郑和下西洋的无畏精神。”他说,当船舶完成任务顺利抵达码头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值得,所有汗水都瞬间忘记。“苦中有甜,一定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那种美好感觉。”
“深潜”地球最长的山脉
地球上最长、最年轻的山脉在哪里?在浩瀚大洋深处,这就是洋中脊。
洋中脊穿过所有大洋,蜿蜒曲折,绕地球一圈,长8万公里,就像一条盘在大洋中的巨龙,“龙脊”偶尔露峥嵘,浮出海面。在大西洋,冰岛、亚速尔群岛、阿森松岛等就是冒出海面的洋中脊。
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说,这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观测地球深部活动的窗口,也是海底金属矿产宝藏。
本航次取得大量深海数据样品,探明了大西洋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环境及生物群落特征,发现多个海洋生物新物种,提升了我国深海基因资源储备质量。
“北大西洋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欧美‘后花园’。本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太平洋、印度洋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中国大洋工作新拓展。”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学伟说。
科技文化“奔赴”星辰大海
大西洋深处,龙年腾“蛟龙”。
中国科技与中国文化融合,无远弗届。本航次首次证实命名来自《诗经》的采蘩、洵美、允臧、德音等4个热液区活动状态,精细刻画15个热液区地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在我国大洋航次成果基础上,按有关国际规定,以《诗经》及古代中国人名,为相关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海底活动的贡献,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首潜大西洋的“蛟龙”也是科技与文化结晶。《楚辞·离骚》说:“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大深度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助力我国实现了深海技术装备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跨越。
记者11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中国大洋86航次第二航段将于8月10日从青岛起航,“深海一号”船将搭载蛟龙号执行“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多国科学工作者,将首次乘坐蛟龙号,“蛟龙入海”。
本栏文图均据新华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