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非遗+旅游” 为三晋“出圈”加码赋能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非遗+旅游” 为三晋“出圈”加码赋能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5月17日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尔滨”冰雪旅游站上“顶流”,到甘肃天水麻辣烫迅速走红......一股文旅新风潮的兴起,离不开年轻人的“热捧”。
前不久,一道“以骑士之名,赴三晋之约”的邀请,各地游客奔赴邂逅锦绣太原城,华灯初上,体育场内激情燃唱。夜色搭台,文化唱戏。有言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步千年”的历史人文、“一揽全城”的人间烟火,游客们无一不被这些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所震撼。因此,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品牌力、创新力,推动构建“非遗+旅游”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实现化“流量”为“留量”,助力城市文旅市场实现火爆“出圈”。
溯源千年文脉,复苏活化古城记忆。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它的老街走一走,街巷里藏着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漫步在古城的街巷,欣赏老式建筑、参观非遗展区、体验非遗民俗,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在古城物化、活化,得以活态传承,与现代文创在这里交融荟萃,浓郁的地域韵味扑面而来。推动城市文旅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深入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整合起来,扎实、深入、全面、系统地解锁传统文化的“内核精髓”,讲清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达好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智慧,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脉”,让城市历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历久弥新。
擦亮文化底色,打造城市特色名片。城市传统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载体与标志,是在新时代刷新城市“新名片”、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渠道,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非遗表演、文艺演出与景区的碰撞,让市民和游客在感知、体验中充分了解城市非遗文化。为了推动城市文旅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学会借助传统文化来讲好城市的历史故事,通过旅游流动、交往等方式,以及在景区开展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将城市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将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变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的“IP形象”,有效地增添景区的亮点和看点,丰富群众和游客的文化体验,让其成为一座颇具人气的新晋“顶流”城市。
聚焦创新赋能,持续不断破圈出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在历史文化街区聆听现代故事,在非遗展区驻足体验、购买文创产品中可以看出,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在“与时俱进”。“文旅热”的背后是“文化热”,文化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为了推动城市文旅业的可持续发展,当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既要敬畏文化、站稳脚跟,又应创新转化、丰富载体,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抽象的“特色文化”研发成可观、可感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打造“非遗+旅游”“文创+旅游”新燃点,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城市文旅实现“网红”变“长红”。(朔风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