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言网语 营造清朗空间
规范网言网语 营造清朗空间
“网红”“群主”“脑补”“脑洞”……曾经的这些网络用语,如今有了“新身份”——规范词。8月下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了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其中不乏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和网络用语。而与此同时,不少类似于“3Q”“绿茶婊”等碎片化乃至低俗用语也充斥网络空间,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语言任重道远。
入选辞书 有亮点更有讲究
网络用语诞生于网络,以其新颖的用法和广泛的接受度迅速传播,反映着时代变化,但同时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都符合语言文字的用法。而规范性十足的权威辞书,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对我国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网络用语与权威辞书的“双向奔赴”,让网络用语多了几分正式,也让辞书多了些许生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目的在于普及与传播语言文字相关规范标准。该辞书词语选择和释义上的规范性、时代性、思想性、纯洁性为受众所称赞。“共享经济”“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等网络用语入选辞书,成为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这些新词语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应该被词典及时收释。”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修订主持人李行健表示。
网络用语进辞书,关注的不仅有词典修订的专家,还有广大网友。话题#网红脑补脑洞等词被收录进词典#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与时俱进”点赞。“这次上新最吸引我的是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词语:碳达峰、碳中和、云计算”,IP地址为山西的网友@徐民豪表示:“这些词不仅体现着时代的力量,更展现着我们的大国担当。”
其实,这并非网络用语首次被收入权威辞书。记者了解到,“吐槽”“正能量”“接地气”等网络用语就曾入选第3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曾收录“给力”“北漂”“雷人”等网络词汇;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等多个新词,并增补“卖萌”“拼车”等网络字词的新义和新用法。
哪些新词能够入选辞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助理钟盼盼看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词典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而网络用语入选辞书是有讲究的。“首先,词语的使用频率要高,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这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能够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因此,并非所有网络用语都能入选,这是因为“流行的未必都能成为经典,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钟盼盼补充道。
良莠不齐 有美感也有暴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语”不同。每一句网络用语的背后,是不同故事、不同记忆的表达。网络空间的语言表达的自由化,为层出不穷各种创新性表达提供了土壤。
纵观近年来的网络用语,记者发现,一些词汇如“卖萌”“吐槽”等词语,生动形象且简练地体现了网友心态,表达富有美感,也更加有趣;而有些词语让不了解的人摸不着头脑,如大量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使用,“3Q”表示“谢谢你”,“9494”表示“就是就是”;还有一些网络用语用同音词代替原词,错字在网上成了流行语,如“蚌埠住了”表示“绷不住了”、“大侠”写成“大虾”;还有一些则是低俗、庸俗、恶俗,“懵逼”“尼玛”“然并卵”……这些词语在网络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用语。对此,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安志伟认为,网络用语意义不只在于记录,更在于对社会的引导。太随意的网络用语,不仅是对汉语生态系统的破坏,更不利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什么样的网络用语值得被推广?不妨参考每年年度热词评选机构——《咬文嚼字》。以2021年为例,入选年度网络用语的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元宇宙”等,评选结果公布后,《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它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评选网络用语不仅是在选择一个工具性符号,也是在对其中的价值信息做出符合社会文明道德规范的甄别。“我们一直坚持,选择优雅、美丽、纯正的语言符号,选出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词。”黄安靖说。
多方发力 要规范还要自律
8月28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天津市开幕。大会发布了《共建网络文明天津宣言》,就新时代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共识,其中包括:共建网络文明,优化网络生态,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离不开网络用语的文明规范,一个能够规范表达网络用语的环境,关乎所有网民的利益。当前,针对一些不规范表达的网络用语,网络平台和政府正在发力。
7月13日,微博管理员发布社区公告,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维护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态秩序,平台将对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的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无独有偶,7月下旬,抖音发布《关于创作规范表达的说明》,首批梳理了50个被高频使用的词语,希望广大用户减少不规范表达的使用。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我省也出台了网信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山西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不断深化全省网络生态治理,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维护全省互联网秩序提供有力支撑。今年5月,大同市还开展以“护航文化家园、守望文明城市、你我携手同行”为主题的规范城市社会用语用字、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象专项整治行动。
此外,还应加强对网民网络用语的文明教育。山西传媒学院教师薛娇表示:“网民网络素养是网络空间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要增强网民自律,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把握好尺度,形成文化自觉,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魅力,向不规范的网络用语说‘不’。”
本报记者李瑶 张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