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桑田探未知 叩问苍穹溯本源
——“十三五”期间山西考古成果丰硕
投身桑田探未知 叩问苍穹溯本源
——“十三五”期间山西考古成果丰硕
图为“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现场。本报记者王媛摄
图为“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现场。本报记者王媛摄
图为“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现场。本报记者王媛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以前很多人对考古工作者的印象。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考古的认识与时俱进,博物馆里展示的大量藏品不断地揭开历史的面纱,同时也展现了考古成果背后一批批的考古人付出的努力。
387件套出土文物见证我省“十三五”考古成果
目前正在太原文庙展出的“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受到了很多文博爱好者的关注。该展览由山西考古博物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山西博物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云冈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临汾市博物馆等多家在晋承担相关文物考古的科研机构协办。
该展览历时一年筹备,内容丰富,主体突出。以青灯黄卷、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山西的考古工作者为开篇,阐释过去五年的考古成就及主要突破,分为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四个单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直观简洁的陈展方式,呈现考古学的新认知,让观众近距离了解考古和考古工作者,更新历史知识。
该展览主要选取了其中的出土文物387件套,展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在考古方面的主要成绩。在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早期智人的生活场景以及东亚现代人本土起源的新证据;距今7000年-3300年间,缫丝养蚕、谷物酿酒、彩陶艺术、高原建筑、采铜冶炼的片段;中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演进,山西历经晚商方国对峙、晋国霸业辉煌,再到秦皇汉武天下一统的历史脉络。这些考古发现,完整阐释了山西全境中原化的历程,也向观众概括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表示,本次展览呈现了过去五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等考古研究方面的新认识,将考古人的田野、读书、情感、生活展现给观众,让严肃的考古学有高度也有温度。
加大田野考古力度
全省考古事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大田野考古力度,有重点地开展系统考古发掘、科技保护、整理研究、阐释和公众教育工作。
2016年-2020年,山西省共推进了228项田野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达214000余平方米,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考古手段更加完备,公众考古不断创新,全省考古事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其中,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绛县西吴壁遗址获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重大发现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期间的田野考古大多以课题为引导,比如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及“云冈学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考古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发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此外,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翼城北撖、兴县碧村、芮城坡头、沁水八里坪、垣曲北白鹅、闻喜上郭、云冈石窟等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为持续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十三五”期间我省还圆满完成了太焦高铁、蒙华铁路、三大板块旅游公路等184项涉及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达160000余平方米,为地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考古应用全面
学术交流更加活跃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科技考古领域,在突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全面发展。五年来,共完成3000余件青铜器、牙骨角器、玉石器及陶瓷器的保护修复,12项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文物科技创新方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河南文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智慧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荣获“第四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优秀奖”,与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彩绘类文物高光谱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实验室考古方面,积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先后完成翼城大河口墓地M8031壁龛漆木器保护项目、太原东山悦龙台西汉墓的室内考古工作、太原东山明藩王墓实验室考古与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并有序推进了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领域的科技考古研究,以及相关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建设。同时,不断推动文物保护的地方标准化建设。完成的“古墓葬壁画高光谱应用技术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修订项目,先后被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年度山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在学术领域,进一步加快了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与阐释,学术交流更加活跃。整理出版《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清凉寺史前墓地》《新绛孝陵陶窑址》等一系列考古发掘报告及图书33部,发表各类文章430余篇。其中,《清凉寺史前墓地》获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获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2016年-2020年,我省分别举办或承办“黄淮七省考古论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年度推进会、“旧石器考古在丁村:回顾、进展、研讨”“两周封国暨晋文化研讨会”等省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十余项,促进了我省在考古学各专业领域经验的交流和学术思想的进步。
投身桑田探未知,叩问苍穹溯本源。每个人都想通过文物去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提升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和理解,“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其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考古新成果,“山西考古人口述史”“考古云讲堂”“考古汇帮你约大咖”“私家大咖秀”等栏目大力推广科普考古知识,培养了一批忠实读者,考古科普效果显著,进一步凸显了考古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本报记者王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