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平台何以杂草丛生
种草平台何以杂草丛生
当下,越来越多的“买买买”由“种草”内容引发。淘宝逛逛“种草机”、抖音“双11好物节”发起种草视频挑战赛、小红书“11.11狂欢购”博主推荐种草商品……今年“双十一”,“种草”成为各平台新“打法”。
所谓“种草”,是指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的行为。外出吃饭看必吃榜、出门旅游看亲测分享、入手新产品看专业分析贴……“种草”正悄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场景,成为消费新业态。然而,一旦“好物分享”变现,一些商家为了迅速占领市场,给“博主”提供植入“软广告”的伪“笔记”,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虚假流量,让“种草”变“踩雷”。滤镜景点、笔记代写、数据造假等现象频出,杂草丛生的“种草”平台如何才能重回宁静美好?
网络种草带动“买买买”
“今年国庆节我和家人去贵州玩儿,目的地定好后就开始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小红书、携程上找攻略,通过‘种草’规划好了行程和打卡目标,帮我节约不少时间和成本。”在太原工作的年轻白领于浩飞介绍,他经常刷小红书、B站、知乎等网络平台,里面大量好物分享、定期盘点、良心推荐等“种草”内容是他日常消费的重要参考。这些分享使用体验的人则被称为“up主”“博主”“达人”等,如果粉丝较多还会建立粉丝群,群内成员可以相互讨论、推荐。
忻州“95后”女孩袁硕使用小红书已有3年多,最初因自己关注的时尚穿搭博主入驻而注册。如今,她早已习惯消费前先上小红书看看其他用户的“种草”笔记。“今年‘双11’入手一款空气净化器,对比了很多‘种草’笔记,有些会详细分析各品牌净化器的参数、功能以及性价比,很有参考价值。”袁硕说,“博主”“达人”的经验贴能够帮她“避雷”“躲坑”。
“通过相互‘种草’,我也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袁硕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她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玩剧本杀的体验,并加入了其他“博主”的粉丝群讨论分享。“社交属性正是当下年轻人青睐小红书、知乎、抖音等‘种草平台’的一大原因。”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薛平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种草”更像是消费者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个性态度。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一旦对某个‘达人’产生了自我认同,消费者就可能会被‘种草’,进而购买其推荐的产品。
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教授薛耀祖认为,信息时代,消费者如何快速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平台通过打造社区,各领域“达人”通过“亲测分享”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意见和参考,提高消费决策效率,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消费潜力。
随着“种草”的走俏,一些专业推广团队逐渐入场,阿里、京东、携程等平台纷纷下场集体“种草”,不少平台都设置“种草”板块,用户搜索任意一种产品,就会弹出海量的相关分享和推荐,“种草”新业态初具规模。
虚假信息充斥“种草”平台
然而,剥开“种草”火爆的表象,内里是泥沙俱下的乱象。看上去精良的“种草”文案让消费者忍不住“打卡”,而消费者在杂草丛生的“种草”信息中很难分辨哪些是加了“滤镜”的。
晋城市民朱莹在“种草”平台上看到一博主推荐一款面膜,亲测视频加上含有的成分分析,配上“绝不踩雷,亲测超好用面膜分享”等推荐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她。“当时我看到有不少好评,果断入手。”朱莹说,购买使用后却直呼上当,效果与视频中相差甚远。
既然是“亲测”,使用感受为何大相径庭。薛平介绍,同一个事物,不同个体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但由于对“达人”的自我认同,很容易因“种草”引发冲动消费。此外,在利益驱动下,平台海量的“种草”笔记中很可能暗藏“李鬼”。
一名太原本地“达人”宿娟(化名)告诉记者,她早先在多个平台上分享好物以及测评,收获了不少粉丝,后来经常收到商家的邀约,有些商家会邮寄新产品小样,邀请她体验并推广,有的直接代发“种草”文案,0元购买商品,发布“种草”评论,粉丝人数越多,代发的费用就越高,一般拥有千人以上粉丝的“达人”代发一条可获利上百元。9月初,央视《第一时间》曝光“种草”笔记猫腻,有不少针对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推广合作、代写代发、点赞评论的招募贴,用户只需复制粘贴商家提供的图文素材,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下,就可以获得几元到几十元的报酬。
亲测有效、回购无数次、YYDS(永远的神)……类似话术的“种草”文案比比皆是,“种草”翻车的情况也是频频发生,多家“种草”平台都曾陷入虚假风波。
照片中风景画面静谧又浪漫,实地却是破败不堪的小房子;照片中游人置身于一条阳光充盈的长廊,实地却是用壁纸营造出3D的视觉效果。10月中旬,微博话题#小红书的网红滤镜究竟有多强#登上热搜,诸多网友发文吐槽平台上存在大量的“滤镜景点”。对此,10月17日下午,小红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并道歉,承认部分用户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并表示今后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消费者“种草”须理性
虚假“种草”笔记让消费者纷纷“踩坑”,针对其涉及的法律问题,北京市汇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琴表示,依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用途、成分等有表示的,均应当准确、清楚、明白。若商家(广告主)对于代写事项是明知的,且对代写内容的虚构性也是明知的,该行为构成虚假宣传,将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罚;广告代言人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做推荐、证明,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制作、发布的情况下对商品、服务做推荐、证明,广告代言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薛耀祖建议,“种草”笔记并非“秘籍”,对于过分渲染夸大功效的产品,消费者要谨慎“剁手”。首先,可以用延迟购买规避冲动型消费,冷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被“种草”的产品并不是生活需要的;其次,可采用建设“心理账户”的方法,每个月设定用于购买“种草”产品的金额上限,避免过度消费、透支消费。
规范“种草经济”发展,亟待多方合力。目前部分“种草”乱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重视,10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21年医美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其中就涉及“种草”帖。但“种草”乱象在许多平台仍不同程度存在。
朱琴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给“种草”划出行为边界和底线。此外,还得抓住平台这个“牛鼻子”,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对于违规发布网络“种草”信息的网络平台及网站进行查处、打击;平台要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担负起主体责任,督导商家依法依规发布广告,并形成惩罚机制,切实提高其违规成本。种下好草,拔去杂草,“种草”经济才能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刘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