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执着考古“守望田野”

——田建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1108_c449a358ebc485a536e9736783bb51cf.jpg

38年扎根考古基层的田建文在考古现场。(资料图片)


  38年扎根考古基层,坚守初心,不负热爱,他就是我省知名考古学家,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今年9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下发《关于在全省文物系统开展向田建文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学习田建文“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的考古情怀”“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11月3日,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推出的“守望田野”——田建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山西博物院举行,来自省城文博系统的工作者悉数到场,在感动中寻求初心,凝聚干事创业能量,推进新时代山西文物工作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本次宣讲报告会采用“报告+访谈”形式,以报告为主体,以差异化求效果,避免单调说教,突出短平快特色,即每人通过短短8分钟左右的主题讲述,辅之以相关视频、节目等多元表达,增强讲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整场报告会变得更丰满、更动人,从而达到主题鲜明、总体连贯、呈现完美的效果。
  报告会由立志、坚守、攀登、情趣四个部分组成,并通过不同内容关键词串联进行,让田建文的形象和事迹更加立体起来,而这一个个关键词,也让人记忆深刻,了解到了宣讲台上的田建文,在平凡中的坚守和不平凡之处。
  报告会开场,率先播放了短片《田建文的一天》,片子以时间为序,从天边的一抹曙光到深夜的灯光熄灭,田建文奔波于各个工作场所,再现其充实而忙碌的一天。镜头朴实无华,没有画外解说,在报告会开始就给受众一个直观的人物感受,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随后的报告会中,由田建文以及他的爱人、同事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其创下的不平凡事迹。
  在“立志篇”中,重点讲述了田建文从15岁上大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故事,讲述了这位北大才子,坚决选择考古这个“冷门”行业的故事。在该篇中,田建文率先开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其朴实的话语中有很多关键词,比如“小才子”“三连弃”,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以及来到考古工地的始末。那个轻狂少年,放弃了北京户口,毅然回到侯马考古工作站,一门心思扎根田野。对于荣誉,田建文并未提及,他讲述的,只是他对考古事业浓浓的热爱,令现场听众无不动容。在“坚守篇”中,田建文的挚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薛新明登场,重点讲述了他和田建文的故事,尤其是田建文在遭遇车祸后三次开颅、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仍抱定信念、矢志不渝回到考古工地的故事。作为一同参加工作,并为考古事业携手奋战38年的好友,用“生死劫”“守墓人”这两个关键词,道尽了田建文身患残疾,却毅然回到田野的“心酸”。在“耕耘篇”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林中作为代表发言,他重点讲述了田建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田野考古栉风沐雨、青山踏遍,在学术研究上刻苦钻研、成就显著的故事,也恰恰印证了在考古道路上,田建文如苦行僧一般,一直坚守着,从未放弃。第四位上场的宣讲人是山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畅海桦,他的关键词是“领路人”,讲述了田建文在考古学术道路上,对于青年学子的扶持和关爱,言语中,道尽了考古人追求学问的严谨和执着。
  在“情趣篇”中,田建文的夫人通过视频,跟大家再现其日常生活中的本真和质朴,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很接地气,“军挎包”和“打油诗”。军挎包是田建文生活中的标配,彰显了农家子弟的朴实本色;而打油诗,则反映了田建文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考古专家的形象也变得更接地气,更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对田建文夫人的采访中,她特意提到了田建文与老师张忠培先生的故事,动情之处,让人泪目。而这些最质朴纯真的感情,恰恰就是最真实的考古人所拥有的。
  报告会最后,一段深情的诗朗诵,让听众回望了以田建文为代表的考古人的人生之路,寥寥数语间,诉说了无限深情,令人回味难忘。

本报记者王媛

(责编:褚嘉琳、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