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方式够多样 网络表达很新颖

传统文化实力“出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引爆网络,特别是开场水下舞《祈》,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让网友纷纷点赞。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传统文化热潮,我省也正用各种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考古盲盒、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走红,3D打印、VR技术等技术应用,舞蹈、影视等表现形式翻新……多样化的打开方式,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实力“出圈”。

文创 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

  随着“文创热”兴起,不少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活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一些文创产品“爆款”频出,一些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也以更加鲜活的形象走进了公众视野。
  今年的“五一”假期,一种新的打卡方式在我国多地景区风靡——文创雪糕打卡。湖北推出了“黄鹤楼景区雪糕”“越王勾践剑慕斯”“编钟巧克力”等一系列特色冰品;江西亮出了滕王阁造型雪糕;我省缩小版的悬空寺——悬空寺雪糕浮雕则让网友大呼“爱了”。这些造型奇特又极具新意的创意雪糕一经推出便登上微博热搜,网友更是上演了一场“全国文创雪糕评比大赛”。
  除了好吃的,还有好玩的。打开盲盒、挖出“宝物”、扫去浮尘,陶瓷、青铜器慢慢呈现出原貌,这就是当下火热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阳泉市博物馆等国内多家博物馆(院)推出“考古盲盒”。“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工作,充满了新奇和趣味。”网友“奇幻の老孙”在参加了阳泉市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盲盒体验活动后在网上这样留言。此外,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的青铜纹饰印刷体验、太原博物馆推出的瓦当雕版拓印等也让广大游客过足了传统技艺的瘾。
  传统非遗也与时俱进。日前,由“信仰之光”“中流砥柱”“建国伟业”“民族复兴”等10方砚台组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绛州澄泥砚烧制完成。6月21日上午,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所长蔺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在制作第二批相关主题的砚台。“艺术当歌时代,传递正能量精神。非遗创作要与时俱进,突出特色,才能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蔺涛说。
  “文创产品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也彰显出文创行业强劲而蓬勃的生命力。就目前我省文创行业来看,要更好地突出特色,对山西文化内核进行重构和重塑。”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志强表示。

技术 为创新表达提供支撑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在网络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当下,创新与传统文化同声相应,讲好山西故事有了新表达。
  镂空葫芦、晋阳三三叉、晋作木雕技艺……几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在抖音平台“太原非遗”即可观看,这是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太原市推出一系列非遗展示项目,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些非遗技艺着实“火”了一把。无独有偶,在互联网上同样火爆的还有平遥文化。将于今年暑期开播的52集大型动画连续剧《古城小镖师》融入了平遥推光漆器和古城票号文化、镖局文化等特色符号,不仅呈现古朴唯美的平遥古城,还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古城风貌,欣赏千年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在文博领域,数字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天龙山石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但由于石窟被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国外。天龙山石窟如何再现曾经的辉煌?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进行了探索。6月19日,记者打开该馆的公众号,仿佛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世界,“美成天龙数字展览”充分利用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数字长卷、数字洞窟、VR石窟探险、全息影像等表现形式,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展示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
  在距天龙山石窟300多千米的云冈石窟监测中心,云冈石窟内各项环境因素的实时数据在大屏上不断闪现。这个监测中心拥有250个监测点,像嵌入各个洞窟的神经元细胞,时刻感知、传输着所有窟内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除了数字化监测,我们一直在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表示,数字化采集的数据由于其数据全面、成像质量高,在文物研究和保护研究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对文物数字化采集后可以进行3D打印,从而让文物“走出去”。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全部石窟数字化采集工程。

传承 让文化绽放时代风华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文旅深度融合中让文化活起来,原创舞蹈诗剧《天下大同》给出了答案。
  5月22日、23日晚,《天下大同》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亮相。在《瑰宝云冈》一幕中,360度旋转的舞台上,亦真亦幻的飞天舞展示了云冈灿烂文化,唯美的空间艺术、虚实结合的画面、时空交错的冲击、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带给观众很强的观感。“让云冈石窟的飞天‘活’起来,把雕塑变成动态的、活的一整段舞蹈,是想让大家看到,历史也可以‘动’起来,文化也可以‘活’起来。”该剧导演黎剑波在接受采访时说。
  让历史“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韩志强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于活化利用,要与现代人的认知需要和精神需求相契合。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从人才培养、创意设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全链条发力,重点打造20处国家级文物活化利用试点、100个文创产业园区、150个多业态消费集聚区。
  我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系统性保护传承,建强文化晋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让文化活起来,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张焯认为,应对文化从多角度进行研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旅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合作,形成发展联合体,汲取各家之长,才能让文物更好地“走出去”,让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本报记者张琦

(责编:褚嘉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