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味”元素作品更有生命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3月20日,太原市龙城大街一家网红孵化基地内,6名主播正在以这首曲子为背景音乐拍摄短视频。2021年的春节,这样一首饱含“土味”的歌曲爆红网络,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以其为元素进行创作。随着城市网民在“土味”作品中获得减压,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作者开始向小镇“土味文化”靠拢,“土味”现在已成为网络文化产品中元素之一。
  表演浮夸土味视频,瞬间洗脑的土味音乐,乡音浓郁的土味情话,近年来,此类“土味文化”异军突起,已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这些来自乡间、具有浓厚乡土味道和典型乡土元素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跨圈层文化传播。“土味文化”的生产者在这场盛宴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而城市网民则通过浏览“他者文化”满足了娱乐目的和猎奇心理。

“土味”视频聚焦百姓生活

  夜幕下的太原市亲贤商圈,灯火辉煌、时尚新潮,各类商城成了“网红”创作的天堂。其中,几位演员正在拍摄帮助弱者的桥段。在一旁围观的95后女孩房紫娟表示,她挺喜欢这种表演形式的。“每天上班压力很大,下班刷刷这类‘土味’视频,心情会很放松。虽然内容没多少营养,但是笑点直接,非常解压。”她说。
  相比那些深奥的哲理,烧脑的鸡汤视频,“土味文化”仿佛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翻看短视频热搜榜的前列,视频内容往往以“土”得名,处处体现出乡土气息。这些视频的创作背景多是山野、乡村,它们没有过度的商业包装,段子都是大家自导自演,短小有趣、贴近生活,深受网友喜爱。不少网友直言,“越看越上头”。
  同时,土味视频类型丰富,涉及日常生活、手工制作、感官刺激等内容。今年3月,山东拉面哥因在农村大集上,十几年不涨价的拉面价格和朴实的形象,被短视频形式呈现后,爆红网络,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流量王。可见,越是贴近生活,越能勾起人们对于乡村朴素向往的“土味”元素,越可以收获网友的喜爱。
  以乡土风俗、农家美食为内容的短视频展现出农村有趣又真实的一面,成为一类大热的土味视频。我省运城市乡村鼓乐队的牛指挥,因为其夸张的指挥风格和诙谐的表演手法,瞬间收获200多万粉丝,还吸引了乔杉、王祖蓝等明星与其隔空合拍视频,其最火的一段指挥视频,所获点赞超85万。不少网友表示:“家乡的红白事,不乏讨人一乐的指挥。没想到,这位运城中年妇女土土的指挥舞步,里面还透露着流行元素。”而临县碛口镇的李有才,凭借原生态的装束和民歌表演,同样成为了游客镜头里的“网红”,网友为他的演唱进行快节奏加工,民歌也有了时尚的表现形式。

“土”中追求的是自我

  除了视频,土味还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土味情话、土味表情包、土味情歌等都从网络上火到了现实中。而这些“土”的背后,是年轻人追求的无拘无束的自我。也正是这种追求,让土味文化日渐火爆,一些本该严肃的事,也开始加入了“土味元素”的梗。就像去年我省各高校的招生视频一样,虽然官方视频依然严肃,但各校园团体自发拍摄的“土味”招生广告,似乎对青年人更有吸引力。“远离城市喧嚣,背靠烧烤胜地,坐拥二龙山景区,中北大学欢迎你。”“本科技术哪家强,山西大学在许西。”这些极具营销风格的广告,加上没有特殊包装的画面,一改往日高校招生画风。学子们追求自我的“土气”表现形式与高校象牙塔严谨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反而令人眼前一亮。
  太原新媒体协会秘书长马敏介绍,“土味文化”最早是伴随网络直播视频流行起来的一种网络文化。当时这类文化主要靠庸俗、无聊赚取眼球。后来,土味文化便发展成了互联网中小镇青年追求自我的一类亚文化,并伴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农村网民的增多而不断发展,内容变现形式也有了创新,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通过浮夸的表现形式,表演和针砭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这也是土味文化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农村网民数量激增,对网络生活提出新要求,他们希望能够记录自己的生活、传递自己的兴趣审美,于是出现了各类形式的土味文化。
  太原一家网红孵化基地管理者申谦介绍,在日常创作中,他们发现,不少网民面对生活的压力,对精致文化产生审美疲劳、对常见的事物变得麻木,转而开始寻觅远离都市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产品,让精神做到短暂的休息。“很多都市网友,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我们创作的一些以农村耕种、农家饭制作的网络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乡土特色元素的好奇与憧憬。让网友有了自己下河摸鱼、上山挖野菜的想象空间,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依然满足了自我的追求。”申谦说。

“土味”创作需远离低俗

  太原海螺科技短视频创作者高宏伟介绍,土味文化在发展中,一部分创作者自律性较高,有文化底蕴支撑的创作者,作品贴近生活,追求自我,解放个性。而另一部分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博取眼球,丧失底线。“有些创作者为了在短期内获取流量,甚至恶意扭曲土味,将农村的一切糟粕、恶习放大,制造矛盾点,吸引眼球。像攀比、恶婆婆、不孝儿媳等受广大网友厌恶的桥段,在短视频中也偶有出现。”高宏伟说。
  同时,对于“土味文化”网络作品,各网络平台也加大了管理力度,如农家饭制作、文化习俗推广等内容的作品,平台会给予一定的流量支持,而对于低俗内容则采取限流,甚至封号。去年5月,太原“某川哥”在拍摄农民形象的短视频时,故意被车辆夹住衣服,在公路上跟着汽车跑,该行为被网友举报后,交警部门介入调查,给予相应处罚。在太原拥有400万粉丝的城中村网红“某利哥”因拍摄低俗、炫富短视频,直播方言飙脏话被封号,去年年底复出后,内容仍然低质,再次被封号。
  同时,记者从不少短视频业内人士处得知,随着土味网络作品越来越火爆,不少资本开始介入到土味作品的制作中,这导致网友不再能看到真实的乡村、真实的生活,有些创作者为了获取短期收益,甚至编造历史,乱用民俗,误导网友。
  非凡文化内容执行总监马智敏表示,追求自我不是自我放飞,通俗不等于低俗。让土味文化健康发展,创作者应守住底线,对不良土味文化,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也需进一步加强监管。扎根时代、扎根生活,这是文化产品创作的不二法门。而今,创作者、作品、受众高度融合,全民文化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大幕,更多更优秀的土味作品无疑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本报记者王宇

(责编:candy、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